【實習】興安里活動-食農教育

分項計畫名稱:A-5培育跨域特色人才 – 環境教育跨領域學程 

活動名稱:興安里活動-食農教育

活動日期:112年 6月 10日 

活動時間:16:00 ~ 18:00 

承辦單位/活動地點:生物資源學系/興安里活動中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12.責任消費及生產、14.保育海洋生態

關鍵能力:社會參與


活動內容

學生在活動前已於課餘時間先行了解牡蠣產業相關知識(包括牡蠣生活史、養殖方式及遇到的環境問題等),亦已赴嘉義東石體驗牡蠣產業過程,對於牡蠣產業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本活動由老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提供學生向社會大眾進行環境教育課程的機會。活動對象為嘉義市興安里志工;課程開始前即先提供教材-牡蠣給志工,並由老師先行介紹桌上牡蠣的名稱,讓志工先行了解臺灣牡蠣的前世今生後,再從餐桌上的牡蠣,逐步引導志工對於牡蠣的來源產生好奇。在引發志工的好奇心後,講師再介紹牡蠣的生活史,以及如何應用牡蠣的生活階段來發展牡蠣產業,以及各式各樣的養殖方式,讓志工體會牡蠣產業與自然環境的相生相惜。最後再以外傘頂洲對東石牡蠣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再次強調環境的改變是會造成產業衝擊,希望能夠永續利用以及愛惜環境的概念深植到志工的心中。講解完成後,由學生與志工們進行交流討論,由學生示範如何剝蚵並完整的取下,逐一講解牡蠣的構造,並回答志工提出的相關問題。 


執行成果

學生對牡蠣產業的環境教育教案相當熟悉,因此表現良好, 但與志工的互動溝通能力仍稍 微薄弱,對於主掌所有活動過程亦卻步。未來若時間允許,希望能夠在 實習前提供學生更多時間準備 ,並與教師討論 如何引起受眾的興趣,再交由學生進行口頭講解。


檢討與建議 (活動反思檢討 )

學生在活動前即利用課餘時間準備有關本次的相知識,亦與老師進行 3次以上的討論,由老師聽完學生解說後提出相關問題再找尋答案並進行下一次的討論。學生在針對不同年齡組成受眾進行環境教育解說時仍有所卻步,望未來持續提供學生講解機會,使其最後能夠不須教師的協助自己獨立完成環境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