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2 健康發展創新永續】環境教育跨領域學程 - 海洋保護區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活動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跨領域學程名稱:

  •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課程名稱

海洋保護區

授課教師

張素菁

開課學期

114 學年第 1 學期

聯絡電話

05-2717829

E-mail

scchang@mail.ncyu.edu.tw

 

開課單位

 

生物資源系

 

修課人數

生理男

13

生理女

9

其他

0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 領域

人文關懷

跨領域

  • 問題解決

自主學習

  • 社會參與

國際化

 

 

 

 

教學活動類型可複選

  • 講授法
  •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 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課程執行場域

  •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課程目標及內容

本次演講辦理地點為生資系館 207 室,邀請講師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的張懿教授。本次演講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瞭解臺灣海洋保護區的實際成效評估進度,以及如何與決策者、利害關係人等多方角色溝通來共同達到持續治理與管理保護區等目的。 講師首先向學生介紹海洋保護區的定義、類型,以及臺灣海洋保護區有哪些法源依據等基礎概念,接著介紹臺灣海洋保護區效應評估的要點、效果和改善進度,並分享如何用國外經驗說服澎湖漁民休漁養魚作為案例,讓學生得知如何將海洋保護區的概念付諸行動。此外,講者亦提到臺灣鱟的數量、基因交流及保育上的問題,讓學生能夠了解目前台灣鱟的族群現況。講者最後亦鼓勵學生發問並與講師交流討論,解開學生所產生的疑惑如:保護生態的漁民不捕撈魚,但生計方面的問題要如何補償,政府或民間團體要採取哪些行動等,藉以強化學生對海洋保護區實際執行與效益評估的知能。

 

 

 

 

 

 

 

 

 

 

 

 

 

 

 

 

具體措施與亮點成果

以下為參加本次活動的學生感想:

學生A: 經過今天的演講,讓我對於海洋保護區有更深了解,從保護區在管理方面的改進到演講老師舉自身保護區劃定的實際案例,中間包括與當地村民溝通以及初次接觸而導致行政程序上的瑕疵,最後到成功在七美地方劃定保護區,並執行禁捕的動作,除此之外,演講老師也分享了國際海洋保育對國內法規的影響,顯示目前台灣在海洋保育上仍有很大一段路要走,雖然以上事件不見得我有能力去做到,但從這邊可以看到還是有非常多的人在為海洋保育這塊努力,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有相關的貢獻。

學生B: 這次演講介紹了台灣海洋保護區(MPA)的定義、類型、規範於哪個法規等基本知識,還有 MPA 評估的項目有哪些、台灣的實行效果和改善情況怎麼樣, 並用跟 MPA 相關的文獻執行程度和七美的 MPA 為例,我覺得講師舉的案例讓我能夠更好的了解 MPA 的概念是如何應用在生活中的,並非只有單純的理論和概念,演講最後講師提到了台灣三棘鱟的數量,之前居然被評斷為區域性滅絕,但因為漁民還有抓到,講師就去作調查,結果台灣還是有剩下的三棘鱟,幸好台灣的三棘鱟還沒真正滅絕,但還是會受到人為影響,像是人為強制遷移,而且可惜的是台灣還沒有人學習鱟試劑相關的知識或技術,明明 30 年前就出來的技術。

學生C: 透過今天的演講我學習到更扎實的 MPA 相關定義、規範以外,我也看到了一些海洋保護在台灣的困境,並且透過教授的演講去體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像是以日本為借鏡實施禁捕、自己發明成效評估方法來真正落實海洋保護的評估等,在課堂上也學習到了一些有關鱟的相關知識,且也有看到鱟脫殼的樣子,受益良多。

學生D:這次講座邀請中山大學的張懿老師分享他在推動海洋保護區(MPA)研究與實務上的經驗。老師提到台灣的  MPA 法源多達七種,來自不同的法律,如

《漁業法》、《海洋保育法》等,導致管理制度複雜。為了建立合理的評估方式,老師團隊從漁撈與觀光管制、監管經費及社區共識等面向進行分析。他強調,最關鍵的仍是「社區共識」,只有在地居民認同並參與,保育行動才能長久。例如雙心石滬 MPA 的案例中,老師團隊花費大量時間溝通,最終促成居民自組巡守隊,共同維護禁漁區。這讓我深刻感受到,學者能提供科學依據與管理

建議,但真正能守護海洋的,是社區自發的行動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