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講座:水鳥與再生能源的挑戰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分項計畫名稱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

活動名稱

通識講座:水鳥與再生能源的挑戰

活動日期

2023/10/19

活動時間

13:20-15:10

承辦單位

生物資源學系

活動地點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參加對象

教職員

參加人數

1

學生

參加人數

45

校外

參加人數

0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非必填,勾選數量不限)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問題解決

活動內容

連續幾年請到中華民野鳥學會的專案經理洪貫捷,為這堂通識課程帶來不同面向的演講,主題是「水鳥與再生能源的挑戰」。講師從在2025非核家園開始,說明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光電等再生能源的政策如何影響嘉南平原的溼地。而嘉義沿海的布袋與東石等鄉鎮正是水鳥棲地與光電有所重疊的區域。從鳥類調查開始說到生物多樣資料累積的重要性,並利用他實際參與3年前光電進場的過程。透過學者以及環保團體的努力,如何在政府、光電業者及NGO間協調出多贏的局面。

執行成果

透過問卷調查的回饋中可發現,同學們對於演講內容評價不錯。由於都是非本科系的學生,大家在演講前對這個議題的了解都有限,講師的分享正好可以補上這塊。因為是實際的案例,而不是只有概念上的介紹,大家可以真的了解實務作上的眉眉角角,與平常課程中的授課內容可以相互呼應。有三四位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也正好有位在地的學生,可以從他的分享看到不同觀點。講者也分享他的觀察,從另外一個面向來講解,兩個人的對話頗有趣,也讓其他同學有機會透過對話的方式來了解事情的全貌,這也是這類型邀請演講最難得可貴的地方。如果沒有同學分享,就缺少了在地聲音的這個面向,對學生來說應該很難得。

檢討與建議

(活動反思檢討)

有些同學反應因為領域不同,前半部有些內容較難吸收,應該要再有些先備知識需要更多的說明。事後有另外有學生在問卷中有提到可以增加國外的案例,畢竟國外應該已經有一些案例可以參考。因為內容太多,因此減少了與同學們互動及討論的

A:有趣的題目,平常很少接觸到這類的題材

B:透過演講才知道原本光電還有其他方向需要一起考慮,而不是只有電力使用上的觀點。

C:布袋的例子很特別,希望可以有更多國外的經驗分享,有比較才能進步

洪貫捷老師開講
 洪貫捷老師開講
演講狀況側拍
 演講狀況側拍
學生聆聽講師說明
 學生聆聽講師說明
講師介紹溼地的價值
 講師介紹溼地的價值
講師在演講過程中提問
 講師在演講過程中提問
講師回答學生的問題
 講師回答學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