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 ||||||
課程名稱 | 英語演說 | ||||||||
授課教師 | 主授:鄭斐文 共授:Edgar Bernad-Mechó | 開課學期 | 113學年度第2學期 | ||||||
聯絡電話 | 05-2263411 # 2150、8415 | chengfw@gmail.com | |||||||
開課單位 | 外國語言學系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5 | |||||
生理女 | 17 | ||||||||
其他 |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P講授法 P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P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P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 ||||||||
課程執行場域 | P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 ||||||||
課程目標 及內容 | 學習公開演講的基本技巧,包括開場與結尾的發言、每次演講的結構設計、聲音的運用、肢體語言、建立親和力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力。 這門英語演說課程專為希望提升演講技巧及簡報設計能力的學員設計。課程將幫助學生掌握如何用清晰、自信的語言進行有效的公共演講,同時教授如何設計視覺吸引且專業的PowerPoint簡報。學員將學習如何組織演講內容,並運用語調、肢體語言和視覺元素來提高演講的感染力與說服力。無論是在面對小型會議還是大型演講場合,學生都將學會如何與觀眾建立良好的連結,克服演講焦慮,並自如地應對各種場合。 此外,課程還將重點教授PowerPoint簡報設計的基礎與進階技巧。學生將學會如何運用AI,設計簡潔、視覺效果強烈且內容清晰的簡報,並運用色彩、字體及布局設計來強化演講的效果。學生還將學習如何將數據視覺化、整合多媒體元素,並使用互動功能來提升簡報的參與感與吸引力。課程結束後,學員將能夠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中,自信地進行英語演說並運用PowerPoint達到最佳的講演效果。 | ||||||||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課程亮點:國際視野 x 英語演說 x AI簡報設計 本課程由國際學者擔綱授課,為期四小時,融合英語公開演說與AI輔助簡報設計雙重主題,為學生提供高效且實用的溝通訓練。課程全程以英語進行,針對非母語學習者量身打造,協助學生自信站上舞台,展現專業表達力。 1.專業演說技巧全面涵蓋 課程內容涵蓋公開演講的六大核心能力,包括開場與結尾技巧、邏輯分明的演講結構設計、聲音表現(語調、音量、節奏)、肢體語言應用、建立觀眾親和力以及提升演說影響力等。透過講者示範與學生實作演練,學員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有效的溝通策略,克服演講焦慮,提升表達自信。 2.科技輔助簡報設計與數據視覺化 課程結合當代數位工具,教授如何運用科技設計簡報,提升視覺呈現與內容吸引力。學生學會使用配色、字體、版面設計來建立專業形象,並透過圖表、影像、影片與互動元素進行資訊視覺化,有效提升簡報的清晰度與說服力。 3.雙語素養與國際專家交流 在國際學者的全英語授課環境中,學生不僅提升英語表達流暢度,也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授課學者在課後對學生的演講進行逐一回饋,特別肯定學生在簡報設計精緻度、語言表達自然性、肢體語言運用得宜及內容邏輯性強等方面的出色表現。 4.高度實作、立即見效 學生於課堂中完成一段約3分鐘的個人英語演講與簡報展示,完全不看講稿,並接受國際學者影音回饋。課程設計強調實戰應用,讓學員能將所學直接轉化為個人學術或職場競爭力。課後學生普遍反映收穫豐富,信心大增,並獲得授課學者高度肯定。 本課程充分展現本系重視英語溝通實務與科技工具應用能力的教學理念,是語言專業與數位素養並重的教學創新實踐。 | ||||||||
檢討與建議 | 本課程在執行過程中面臨幾項挑戰,主要來自時差與授課形式的限制。由於授課學者來自西班牙,與台灣有6小時的時差,原課程上課時間為台灣上午10點,需同時考量學者的可行時段與學生的空堂時間,排課安排較為困難。此外,為配合學者無法來台授課,本課程採線上教學方式進行。儘管內容安排充實,然受限於線上互動的即時性與臨場感,部分學生回饋在口語表達及肢體語言的即時練習上,效果略遜於實體課程。未來若能安排實體工作坊,預期可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