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 ||||||
課程名稱 | 兒童哲學與團體探究 | ||||||||
授課教師 | 主授:王清思 共授:(無則免填) | 開課學期 | 113學年第二學期 | ||||||
聯絡電話 | 0922775130 | chingsze@mail.ncyu.edu.tw | |||||||
開課單位 | 教育學系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11 | |||||
生理女 | 14 | ||||||||
其他 |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 ||||||||
課程執行場域 |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 ||||||||
課程目標 及內容 | 課程目標: 1.認識兒童哲學的教育理念和團體探究教學方法 2.了解兒童哲學教學實踐的多元樣貌與應用 3.了解如何將兒童哲學應用在一般教學和班級經營 4. 培養設計和帶領兒童哲學營隊的知情意技能 課程內容 1.兒童哲學理念與發展 2.團體探究教學法 3.兒童哲學的教學應用 4.兒童哲學引導者的知情意技能 5.兒童哲學的國際化發展 6.兒童哲學的本土實踐 7.兒童哲學營隊實作 | ||||||||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4/21連續1-4節上課, 早上1-2節全班一起跟著夏威夷大學的Dr. Ben Lukey老師一起到溪口鄉美林實驗小學, 首先觀摩該校兒童哲學校本課程的課堂, 包含1、2、3和456高年級, 一共四各班, 本班26位學生分別安排在4各個不同班級進行觀課, 觀課完成之後, 第三節Dr. Ben與全體一起進行議課, 第四節則由Dr. Ben介紹夏威 夷兒童哲學的核心理念(community, philosophy, inquiry, reflection)以及在教學之中的運用。這一班的學生有5位同學正好這學期擔任美林兒童哲學校本課程的教學助理, 所以他們是以學習者和教學者的雙重身份參與, 有了同儕的回饋, 也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Dr. Ben特別肯定美林國小的教師, 以及兒童哲學的實作課程,他認為我們在地化的實踐很徹底, 也有很多新的教學研發, 令他非常經驗, 他也覺得助理老師們非常優秀, 能有這樣的教學機會非常難得。
●以下是幾位學生的亮點心得反饋,主要學習的結論如下: 1.從觀課中看見教育的溫度與深度:孩子、老師與課堂的三重對話 2.重新理解教學現場:包容、信任與學習的多元樣貌 3.讓孩子說話:從接龍遊戲到團體探究的教育啟示 4.觀課反思:當孩子的聲音被聽見,教育才能真正發生 以下是學生實際心得的內容: ●我看到有位小朋友因為害羞而不敢開口。照我過去的經驗,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被視為拖延時間,甚至可能會被責備,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班的孩子都展現出極大的包容與耐心。他們不但沒有催促或責怪,反而主動嘗試協助這位同學完成接龍,用自己的方式延續故事的流暢性。這樣的氛圍,在現代社會中實屬難得,也讓我重新思考了孩子之間的互助與同理心。外籍老師也分享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提到:「這樣的問題,其實最了解的還是那個班級的老師。」這句話讓我深有共鳴,因為我自己也有教學(打工)的經驗,深知每一位老師對班級氛圍與學生特質的了解是無可取代的。當外人介入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尊重並信任原任教師的專業判斷。聽到這句話的瞬間,我感受到了一種被理解的溫暖與尊重,也體會到教學現場中「信任」的價值。
●大家集合在一起討論各年級的觀課想法,有人問如果學生都不回答沒參與,要怎麼引導他,夏威夷的老師說:「領導者也是團體探究的其中一個成員,不用特別負起責任,也不用特別關注安靜的學生。」到我們發問時,有組員問團體探究應該教知識嗎,老師回答:「不用特別帶入知識,也不用爭辯對錯。」觀低年級團體探究的同學問,怎麼帶低年級的團體探究,老師回答:「學習如何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或是讓聽懂你表達的學生,幫助你傳達意思讓其他學生了解,不用分享例子,因為低年級生活經驗還不豐富,也避免用敘述太長的句子,用一句簡短的句子陳述就好。」從老師的回答,讓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之前就很疑惑,到底要如何帶低年級的團體探究,這次終於解惑了,還有夏威夷老師的回答對我來說很認同,也都超有幫助的,觀課真的可以學到很多教學的技巧,不再只是死記硬背課本的知識了。
●不同於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美林兒童哲學」的課堂呈現出⼀種以學生為中心、鼓勵自由表達與開放思考的學習氛圍。孩子們在⼀個安全、包容的環境中勇敢發言、彼此傾聽。我在一年級的教室進行觀課,我發現小朋友們在故事接龍與說書⼈遊戲中展現出令⼈驚豔的想像力與邏輯能力,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是年紀尚小的一年級學生,只要給予合適的引導與空間,也能發展出令⼈敬佩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尤其是「故事接龍」與「卡牌說書人」這兩個活動,讓我對語文教育與思考訓練的整合有了新的體認。學生們不是被動聽故事,而是在過程中不斷地思索「接下來可以怎麼發展」、「我可以加入什麼元素」、「故事要如何銜接」。這樣的思維訓練,不僅培養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創造力與批判性思考。教育不再是知識的單向灌輸,而是對話與探索的過程。
●回饋時刻夏威夷教師所說的話,也令我對兒童哲學產生不同的想法。以學生不敢發言一事為例,教師須觀察現場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調整。兒童哲學的要素之一便是安全的環境,身旁的同學會對那位不敢發言的人做何反應,可能比探討哲學更為重要。兒哲並非強迫每一個人都要發言,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在安全舒適的團體中表達自我。若無法維持友善的環境,兒哲的精神也無法實現,更難使學生放心的進行團體活動。
●整天下來,我最有感的是——教師是「引路者」,而非知識的傳遞機器。以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哲學問題的切入點。在課堂中加入簡單的遊戲或互動工具,讓思辨更有趣。評量時結合同儕回饋與自我反思,強調過程而非結果,這場工作坊帶給我的,不只是教學技巧,更是一種尊重孩子思考、陪伴其探索的教育態度。雖然具體細節仍需在實踐中調整,但我深信:當教師真正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哲學家潛力」,並悉心設計討論場域,就能陪伴他們從「為什麼」開始,一步步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這場工作坊的種種收穫,將成為我教學生涯中,一段寶貴的啟航。
●國際交流時間,來自夏威夷的老師說了一段令我銘記在心的話,他說:「小朋友不發表不用強迫他們發表沒關係,也許他們只是今天心情不好之類的,要關心的反而是一直說話的那些小朋友。」,總的來說,我很是欣賞兒童哲學這門課程,從幼兒園到高中這段十三年的求學歷程,完完全全對兒童哲學一無所知也未曾聽聞,這次的觀課中看見小朋友們大方分享自己的事情、自我揭露,覺得自己好像又有動力朝著老師這個方向勇敢前行。 | ||||||||
檢討與建議 | 以下是這次課程安排的檢討: 1.宜提供明確的觀課學習單: 這次是第一次申請國際交流, 事前要接待國際學者,安排工作坊與國小課程觀摩的細節, 耗費了不少心力,比較沒有去顧及設計觀課與反思作業的學習單,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些作業內容比較草率籠統,自我檢討若能事先提供清楚具體的觀課學習單作為鷹架,對於學生發現課程的亮點或問題很有幫助,例如,我看見學生的什麼亮點行為或表現?我看到了什麼問題? 教師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亮點行為和問題行為對團體討論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我是引導者,我可能會怎麼做? 2.宜善用科技促進交流: 可以運用如PADLET的APP讓各小組討論時的問題和反饋可以蒐集和提出,即便當場沒有時間一一回應,後續課程也可以利用是適當利用時間給予反饋。 3.可用文字反饋彌補中英翻譯耗費的時間: 國際交流的部分,也可以請學者給予文字反饋,以補充中英翻譯過程所流失的時間。 4.讓學生交流作業內容: 建議擷取學生在反思作業撰寫的亮點內容,讓其他同學參考學習。 5.校內大型場地不多,因場地受限,工作坊必須改成志願參加 本來搭配協同教學四堂課之外,還有要求學生必須參加前一日的工作坊,但因為人數眾多,怕場地太擁擠,因此開放讓學生自由參加,有一半的人後來沒有出席,感覺有些可惜,因為工作坊內有畢業的學長姊精彩的兒童哲學融入一般教學的實際經驗分享,沒有聽到有些可以, 但只有讓有心人透過後續的錄音資料自行觀看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