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者協同教學成果_113-2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理念與實施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補助課程類別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AI導入課程

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課程名稱

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理念與實施

授課教師

主授:鍾芸青(Yun-Ching Chung)

共授:吳雅萍

開課學期

113學年度第2學期

聯絡電話

0925960008

E-mail

ping78kimo@mail.ncyu.edu.tw

開課單位

特殊教育學系

修課人數

生理男

9

生理女

29

其他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跨領域

問題解決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國際化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本兩周的國際學者課程具有EMI的特色,課程的英文元素包括:閱讀英文材料、撰寫英文作業、閱讀英文影片、撰寫英文回饋反思、部分英文授課。

課程執行場域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課程目標

及內容

  課程目標:

        1. 理解個人中心計畫 (PCP) 的概念與重要性。

        2. 掌握設計和實施PCP的核心步驟和發展的工具。

        3. 學習如何有效地與學生、家長和教育團隊合作。

        4. 應用PCP於實際案例,增強實務能力。

  課程內容:

1.第十五周:

(1) 定義什麼是個人中心計畫 (PCP)

(2)PCP的核心價值:尊重個人選擇、增強自我決策能力。

(3) 成功案例分享與分析。

(4) 小組討論:為什麼PCP對身心障礙學生重要?

(5) 影片分享與分析案例:美國PCP實施案例。

2.第十六周:

(1) PCP的五個核心要素:

(2) 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

(3) 家庭與社區的參與。

(4) 個人目標的設定。

(5) 持續的計畫調整。

(6) 資源與支持的整合。

(7) PCP會議的流程與角色分工。

(8) 常用工具介紹(如PATHMAPS等)。

(9) 實作練習:分組練習PCP的實作。

(10) 小組發表: 分組發表PCP的課堂作品。(2)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1.第一次上課前,學生能在課前閱讀指定英文教材和英文影片。

  2.每位學生都先針對閱讀活動整理成摘要與問題,發表在教學平台上(請見下     列截圖)

  3.在第二次上課前,學生能以小組形式設計一份英文版的PCP(個人中心計畫)

   (1)學生共分為五組,針對國際學者提供的指定個案資料,事先完成 PCP 草        案(包括願景、短期目標、支持策略)。

   (2)國際學者閱讀後,先在PCP作品上進行回饋。

  4.課堂上各組報告PCP作品展示與同儕回饋

   (1)各組展示設計的 PCP 英文作品,當場接受教師與同儕的回饋意見。

    5.第二次上課後,學生能用英文完成三個反思性問題的回饋(Reflection)(質性      成果)

    6. 學生有很好的滿意度回饋(量化成果)

        根據問卷分析結果,本課程在學生滿意度與學習成效層面表現極佳。具體      量化成果如下:

  • 教師教學方式的滿意度方面:
    • 100% 學生表示對教師「回應學生需求」的表現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
    •  97.4% 學生對於「課堂互動與討論」、「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習興趣」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
  • 學習成效方面:
    • 所有學生(100%)認為自己在「專業知識掌握」和「國際認知與視野」方面有提升或相對提升。
    • 在「實務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跨域應用能力」等面向,也均有超過97%的學生表示有正向學習成效。

這些數據充分顯示,透過與國際學者協同教學所進行的課程,學生整體學習滿意度與核心能力獲得顯著提升,課程成效值得肯定。

檢討與建議

1.教師與學生的變化:

本次課程執行前,我與國際學者共進行了三次線上共同備課。除了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討論,我們亦針對同步視訊教學的實施方式密切協調,期望透過與國外大學教師即時連線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成效與學生參與度。透過備課過程,我深刻學習到美國大學在教學安排上的系統性,包括:閱讀資料的組織與呈現方式、教材難度與順序的安排,以及討論與作業引導的策略等,皆提供我寶貴的專業啟發。

在學生層面,最顯著的改變是他們在兩次與國際學者同步上課的經驗中,展現出開口說英文的勇氣。多位學生勇於表達,甚至讓同儕驚艷於彼此的英文能力與表現。另一方面,國際學者將教學內容進行明確步驟化,協助學生克服非面對面教學可能產生的理解落差。在此結構化的學習鷹架下,學生能順利完成作業。此外,國際學者亦擔任同儕回饋的促進者,給予學生具體而實用的建議,提升其學習歷程的深度與成效。

2.同步視訊的挑戰:

原授課時段為每週三第7至第8節,為配合國際學者所在地的時差,課程時間調整為週一第1至第2節。我們亦善加運用本系新建置的數位教室設備,教室內有設置雙鏡頭,分別拍攝教室內部學生學習情況與國外學者的簡報投影片內容,讓國際學者能同步掌握現場互動情形。

儘管在正式上課前,我與工讀生曾與國際學者提前進入教室,針對延伸畫面設定與雙鏡頭的追蹤模式進行測試與調整,以期達到良好的遠端教學效果,但同步視訊教學本身仍具挑戰。例如,設備操作需熟練掌握、學生的說話音量與遠端教師能夠接收的音量有限(第二次上課我們讓學生說話時 要到台前來使用麥克風來改善音量的問題)等,都是未來可進一步優化之處。

3.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本次合作的國際學者(鍾教授)為伊利諾大學獲得教學優良獎項的教授,其專業素養與教學經驗為我帶來許多啟發。即使採用遠距同步視訊的教學模式,國際學者仍極為重視與學生的互動。我在課堂中除了需即時處理視訊教學中可能產生的收音與技術問題,亦需協助學生理解課堂中使用的英文專業術語,將其轉譯為中文對應概念,並引導學生連結其學習經驗,以促進概念的內化與類化。這些教學支援行動,促成了本次跨國合作課程的良好學習成效,也展現了國內外的雙師共同授課的優勢。

在檢討與改善方面,第一次課程進行時確實遭遇了部分科技設備的干擾,但於第二次課堂前即完成調整與克服。學生在課前已完成英文教材閱讀、影片觀看與相關作業撰寫,使其更能聚焦於課堂互動;而國際學者於課堂中所提供的即時回饋亦極具針對性與可行性,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成效。多數學生於課後回饋中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參與國際學者的實體課程,以獲得更多面對面互動的學習經驗。

國外學者遠端可見之畫面
 國外學者遠端可見之畫面
國外學者遠端可見之畫面
 國外學者遠端可見之畫面
學生仔細聆聽
 學生仔細聆聽
學生與國外學者互動
 學生與國外學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