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 ||||||||||
課程名稱 | 食農教育-從東石蚵出發 | ||||||||||||
授課教師 | 主授:張素菁 助理教授 共授:(無則免填) | 開課學期 | 113-2 | ||||||||||
聯絡電話 | 7829 | scchang@mail.ncyu.edu.tw | |||||||||||
開課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10 | |||||||||
生理女 | 8 | ||||||||||||
其他 | 0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 ||||||||||||
課程執行場域 |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 ||||||||||||
課程目標 及內容 | 本次課程帶領學生走訪嘉義東石地區,參與蚵產業體驗活動,與蚵農交流,了解在地養殖產業的歷史與現況,並拜訪布袋觀光魚市,認識當地漁業文化。 活動過程主要由當地導覽員及蚵農進行解說並協助體驗活動。在抵達白水湖後,學生先實地探訪蚵田,觀察蚵的棲息環境與生長條件,並透過蚵農的解說來認識蚵的生長週期、自然天敵,以及影響其生長的環境因素;學生亦走到蚵田附近的海灘,觀察潮間帶生態。走訪蚵田後,學生除了進行蚵殼打洞、串蚵及剝蚵等實作體驗以瞭解養蚵的工作流程,感受蚵農日常的工作內容外,亦嘗試挑戰操作竹筏,學習海邊蚵田作業該有的技巧。在一連串的工作體驗後,蚵農將學生剝蚵的成果化為鮮美的食物,提供學生享用。課程另帶領學生前往布袋觀光漁市,實地了解並觀察市場運作方式,瞭解在地漁業狀況,並認識常見水產品的種類,進而提升學生對嘉義縣沿海漁業資源的基本認識。 課程體驗結束後,教師鼓勵學生跨領域思考,結合此次體驗與自身學習領域專長,為在地蚵產業提供新的想法與觀點。在透過學生口頭及書面報告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問題發現、解決方法與修課心得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社會、生產與生態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持續深化學生對環境保育及地方產業永續發展的認同與責任感,期望學生在修課後,仍能持續關懷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 ||||||||||||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東石,實地認識蚵產業與文化,進行相關活動體驗(例如蚵殼打洞、串蚵及剝蚵等),增進學生對東石蚵產業的認識與認同感。為瞭解課程是否能夠實質增加學生對蚵產業的認識,本課程設有前後測,且學生在後測中皆表示對東石蚵產業的認識比修課前增長許多,顯見本課程已達到課程所設目標與宗旨,相關問題與前後測結果如下:
以下是學生於本課程後測寫下的感想: 楊同學:很感謝老師帶我們來體驗蚵文化,也感謝蚵學家導覽員煮食物也真的很美味,是平常吃不到的味道。 駱同學:希望可以增添體驗蚵農的一天的活動,讓學生們可以更融入蚵農的生活。感謝老師的教導,在課程中傳授的牡蠣知識,以及在烤蚵時與我們分享對未來的展望,讓我受益良多。 顏同學:感謝老師開設了可以牡蠣吃飽飽的課!但除了吃之外,老師給了更多我們平常不會深入了解的知識,像是我們吃的牡蠣是什麼品種,現在牡蠣產業的發展情形,為什麼會有牡蠣產業的產生,這些都是在吃當中學到的,也更了解食農教育的目的。 詳細課程心得内容已歸入學習單中供學生填寫,口頭成果報告亦上傳雲端供參。 | ||||||||||||
檢討與建議 | 本課程亦將課程建議列入後測項目,學生相關建議如下: 薛同學:希望能夠排長一點的時間在布袋魚市場。 楊同學:可以開久一點的課程,時間有點少。 郭同學:可以在布袋逛久一點,而且也可以順便介紹布袋。 駱同學:希望可以增添體驗蚵農的一天的活動,讓學生們可以更融入蚵農的生活。
總體而言,修課學生對課程相當滿意,主要改善建議在於行程上的安排。本課程名稱已明確表示課程主軸乃體驗東石蚵產業,故會以東石蚵產業與文化爲主;爲了讓學生放慢步調,全面認識蚵產業實作體驗,勢必會壓縮布袋觀光漁市場的時間。再者,許多學生課後口頭報告中皆述明欲主動再次拜訪漁港的意願,足見本次課程已達到引起學生主動探訪與學習東石漁產業之興趣。 | ||||||||||||
佐證資料 (含活動剪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