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講座:52赫茲攀岩者—淺談攀岩與抱石體驗講座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分項計畫名稱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

活動名稱

52赫茲攀岩者—淺談攀岩與抱石體驗講座

活動日期

114 0327

活動時間

114 0327 19:00-21:00

承辦單位

雲峰登山社

活動地點

學生活動中心A14-406、嘉禾館攀岩場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參加對象

教職員

參加人數

生理男

0

學生

參加人數

生理男

7

校外

參加人數

生理男

0

生理女

0

生理女

6

生理女

0

其他

0

其他

0

其他

0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問題解決

活動內容

攀岩是一項需要極大專注、毅力與孤獨挑戰自我的運動,而52赫茲鯨魚象徵著孤獨、堅持以及尋找共鳴的旅程,兩者在精神層面有許多共通點,例如:

1.     「孤獨的探索者」: 攀岩者經常需要獨自面對挑戰,如同52赫茲鯨魚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尋找同伴。

2.     「跨越極限的聲音」: 攀岩者不斷努力尋找新的高度,就像這頭鯨魚持續發聲,尋找與世界的連結。

3.     「不被理解的挑戰」: 攀岩的目標往往只有自己最清楚,就像52赫茲鯨魚的聲音,只有它自己真正理解。

 

演講內容說明:

「攀」是一個用途多元且極具自然性的詞彙,從攀爬、攀樹到攀岩,以自身身體貼近萬物的紋理與脈動,將汗水與鮮血灑灌其上,是人類與自然環境最親密的舞步。而攀岩一個結合運動、自然與自我挑戰的主題,這不僅是一項體能運動,更是一門能啟發我們多方面思維的學問。希望透過本次的講座,讓大家對攀岩有更全面的認識,也能啟發更多人以通識教育的視角去看待這項活動。

執行成果

請敘述活動具體成效(如:參與者的收穫、回饋、反應,或Q&A問答紀錄等)

 

一、活動概述

本次登山社攀岩與抱石體驗講座於日期在地點成功舉辦,活動內容包括攀岩與抱石的基本技巧介紹、實地體驗和問答互動環節。參加者來自不同背景,但皆對攀岩與抱石運動有濃厚興趣。

 

二、參與者收穫

1. 技巧學習: 大多數參與者表示,在講座中獲得了對攀岩與抱石運動的基本認識,尤其是正確的攀爬姿勢、用力技巧及安全注意事項。部分初學者表示,講座讓他們對這項運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且克服了對高處的恐懼。

2. 信心提升: 經過實際操作體驗後,參與者普遍反映自身的攀爬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並且對自己的挑戰心理有了更強的信心。多數人認為透過實踐可以加速學習和進步。

3. 健康認識: 講座中也特別強調攀岩與抱石運動對身體的好處,許多參與者表示對增強核心力量、改善協調性及提升身心靈的健身效果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回饋單建議與反饋:

  1. 「這場講座讓我了解了攀岩的基本要領,並且有機會親自體驗,真的很開心」
  2. 「很喜歡講座的實踐性,老師不僅講解,還讓我們實地操作,增強了學習效果」
  3. 「希望未來能夠安排更多實操時間,讓我們有更多機會練習」
  4. 「如果可以有專門的初學者課程會更好,讓剛開始的參與者能更有信心」

 

四、現場問答紀錄

1. 問: 攀岩時,如何避免過度消耗體力? 

答: 攀爬時要注意正確的呼吸與休息,並且避免單一肌肉群過度使用。要學會合理分配體力,並利用身體的重心轉移來減少負擔。

2. 問: 抱石比攀岩更難,對初學者有何建議? 

答: 抱石雖然高度較低,但挑戰性來自於需要大量運用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對初學者而言,建議從簡單的路線開始,逐步增加挑戰,並且要注意墊子位置的安全。

3. 問: 除了體能訓練,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提高攀岩技巧? 

答: 多做手部與核心肌群的訓練,並且定期練習攀岩技巧與策略。此外,觀察並學習經驗豐富的攀岩者也有助於技巧的提高。

檢討與建議

說明執行時所遇到的問題與建議、教師或學生的變化等

 

1. 初次體驗者的心理障礙

問題:部分參與者對高度產生明顯的畏懼感,在首次嘗試時顯得猶豫或退縮。

建議:讓新手先觀看他人實際操作,有助於減少恐懼。

2. 教學資源略顯不足

問題:現場僅安排一位教練與兩位社內輔導員,在人數較多時,教學輪流等待時間稍長。

建議:未來可依人數配置更多助教,或將學員分梯進行,提升指導效率與體驗品質。

3. 裝備使用不熟悉

問題:初學者對攀岩鞋尺寸挑選、吊帶穿法等不夠熟悉,導致前期準備時間較長。

建議:活動前可提供圖文說明或簡易手冊,協助學員更快速適應裝備使用流程。

 

學生/參與者變化

  1. 自信心提升:多數參與者在完成一次完整路線後,顯著表現出自信與成就感。
  2. 態度轉變:原本對攀岩抱持懷疑或害怕的學生,活動後主動表示願意持續參與。
  3. 身體與心理覺察提升:透過實作練習,學生更能察覺自己的身體感與心理反應,對自我挑戰的接受度提升。
  4. 合作與觀察力加強:在觀察他人爬行路線、互相加油打氣的過程中,學生間出現更多良性的互動與鼓勵。

 

整體而言,參與者普遍對本次講座表示滿意,並表示收穫頗豐。透過理論講解與實操結合的形式,讓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並體驗攀岩與抱石運動。未來若能在活動中加入更多針對不同階段參與者的課程,將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與參與者的積極性。

佐證資料

1.活動照片原始檔案至少提供8(請直接以照片說明命名為檔名),並請篩選具代表性之照片呈現即可。

2.課程教材、海報、課程學習單或具體成品等

3. 講座滿意度問卷統一線上填寫網址:https://www.surveycake.com/s/86KbG

4.若上述檔案容量較大,請上傳至雲端並提供下載連結

5.如有校內/校外之新聞稿,請提供新聞稿網頁連結。

講師開講.jpg
 講師開講.jpg
滿滿歷史感的演講內容.jpg
 滿滿歷史感的演講內容.jpg
我也爬到頂了.jpg
 我也爬到頂了.jpg
開始爬.jpg
 開始爬.jpg
爬到頂了.jpg
 爬到頂了.jpg
圍觀攀岩者.jpg
 圍觀攀岩者.jpg
掉下來了.jpg
 掉下來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