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講座:知名影音作品之視覺語言與宅文化的經驗交流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2年活動成果表單

主軸

【教學創新精進】:強化資訊自主跨域,精進教學接軌國際(A主軸)

分項計畫名稱

A3創新思維自主學習: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

成果類別

活動 演講 座談會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創作 其他___________

活動名稱

通識講座 □創業/就業講座:知名影音作品之視覺語言與宅文化的經驗交流

舉辦日期

1120330

舉辦時間

10:10-12:00

主辦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

舉辦地點

綜合教學大樓A32-102

人數統計

(校內)

參加人數

35

(校外)

參加人數

0

活動內容

講者黃柏喬老師,目前任職於「社團法人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擔任面向全球華人影像作品的「南方影展」策展人多年。由於經年耕耘影像作品,使他具備分析影像美學、視覺語言、作者風格的精闢眼光與論述能力。此次講座以日本「宅文化」為起點,介紹電影、動漫等大眾流行媒體所構成之地下()文化;同時以Cyberpunk(電域叛客)robot and virtual body(機械與數位身體)等文化關鍵字,探討日、歐、美知名影音作品之視覺語言、作者風格與其文化背景,進一步與修課同學進行當代「宅()文化」經驗交流。

執行成果

一、辦理情形:

講者以「Cyberpunk的空間身體」為講座的第一個探討觀點,藉由對比1988年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以及1995年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帶出cyberpunk的世界觀建構於「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和「反烏托邦世界(dystopia)」。這樣的世界觀可追溯至建築師柯比意於1920年代提出的光輝城市(Radiant City),以及此種建築風格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即崇尚大量體、科學、理性、幾何、整齊、一眼穿透、窗明几淨。然而,高樓林立、科學至上、建立理性秩序的世界觀下,人際關係和生活空間卻走向疏離(Bauman 1993),而cyberpunk即是挑戰如此離散人與空間的現代性。講者最後以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由岡本太郎設計的太陽之塔連結到cyberpunk於現實中的批判精神與意志。

Q&A時有同學問到為何<攻殼機動隊>將故事場景設定於香港。黃柏喬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可以一些彼時的社會現象推敲。首先當時有許多中國與台灣至日本打黑工的偷渡客,對日本社會造成問題與衝擊,但如果導演將場景設置於如橫濱的中華街,或許會有遭批歧視中國人、台灣人的風險。另一個可能原因是香港的九龍城是一個底層人民集居、龍蛇雜處的集合式聚落,或許這樣的空間頗符合cyberpunk萌生的設定,因此導演將場景設於香港。結束時授課教師王莉雰老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哥吉拉其實就是某種符合cyberpunk的特攝作品,因為祂由科學產生、科學餵養,但卻瘋狂踐踏象徵進步、文明的東京都會,在此層面上,王老師認為哥吉拉其實是cyberpunk英雄。

二、反思檢討:

本學期修課人數為43人,但實際來參與此次通識講座的學生人數為35人。乍看之下會有缺席人數偏高的感覺,但講座主題在知名影音作品之視覺語言探討,因此對於非影視科班的學生來說非常硬核,從而影響參與意願。不過從參與講座學生的滿意度高達4.65可得知,講師提供之內容與觀點讓學生有了新的視野,不僅改變學生觀看影視作品的常態,也擴展影像賞析的角度。學生在滿意度調查的開放式問題中提到「超級喜歡柏喬老師的,老師對於cyberpunk文化的講解非常深入」、「講座非常有趣,講者對於過去的經典電影做出了不同面向的見解」、「很棒。沒有想到cyberpunk文化會與整個歷史脈絡、戰爭、戰後重建等等掛鉤」、「講師都會分享很多電影和電影背後的意涵,讓我獲益良多,在以後看電影的時候不會只單純的觀看電影,有時候還會去探索電影背後的意涵、電影帶給我的啟示。 希望可以有更多上字幕、剪輯的課程,甚至可以自己製作、剪輯、配音一部影片,感覺很有趣。」由上述意見反饋得知學生應有在講座中有所收穫,因此合乎參與者需求。

課堂剪影-Godzilla
 課堂剪影-Godzilla
課堂剪影-雨果的冒險
 課堂剪影-雨果的冒險
課堂剪影-女性機器人形象
 課堂剪影-女性機器人形象
講座後學生私下請教講師問題
 講座後學生私下請教講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