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教深耕A主軸雲峰登山社特色週成果報告表
一、基 本 資 料 | ||||||
執行學期 | 111 學年度 第 2 學期 | 案件編號 | 112-A____ | |||
活動名稱 | 關於我和山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 |||||
活動地點 | 學生活動中心1F | 指導老師 | 林政道 老師 | |||
活動負責人 | 總召:陳宥銓 副召:黃允龍 | |||||
活動時間 | 112年05月01日起 ~ 112年05月05日迄 | |||||
二、參加人數(次) | ||||||
工作人員 | 校內: 12 人 校外: 0 人 | 活動參與者/被服務者 | 全校師生 |
三、 活動組織與分工
工作職掌 | 負責人 | 工作內容 |
指導老師 | 林政道 | 1.總召及各組間的協調工作 2.指導各活動流程事項與各活動建議事項。 |
總召集人 | 陳宥銓 郭宜蓁 | 1.籌劃活動,編寫企劃書及預算 2.工作人員之召集 3.工作進度之驗收 4.與活動地點、指導單位等各單位之及溝通 5.規劃場勘,與場地方協調主要人員 6.帶大家踩點,熟悉活動的位置 |
副召集人 | 黃允龍 | 1.開會時會議紀錄及整理活動相關資料 2.提醒總召及各組之工作進度 3.協助總召 |
總務組 | 董于禎 | 1.經費規劃 2.活動預決算 3.支援其他組別 |
活動組 | 張晏翎 | 1.協辦人感謝狀製作 2.活動場地規劃、活動時程規劃 3.規劃場控與交管 4.支援其他組別 |
文書組 | 鍾儒函 | 1.會議記錄 2.活動資料整理匯集 3.支援其他組別 |
美宣組 | 周耕稚 | 1.製作宣傳海報、邀請卡、各工作人員名牌 2.活動場布置規劃 3.清點美宣物品 4.支援其他組別 |
器材組 | 劉伊純 | 1.活動之安排及籌劃 2.活動所需各項器材之清點及租借 3.各項活動場地之搭建及排設 4.搬運器材及音控 |
四、培力課程
系所 | 課程名稱 | 辦理活動應用之能力 |
視覺藝術系 | 版畫課 | 山屋小舖販賣之山形絹印麻布袋製作,由視覺藝術系碩一張渼棋社員教學,幹部們協助印製。 |
應用歷史系 |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 登山史的資料收集與整理,由應歷系大三幹部董于禎負責。 |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 樹木學 野生動物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 在諸多登山照片中,對動植物的介紹與辨別,也為山屋小舖販售之小松果做介紹與定價。 |
五、活動執行期
1. 「關於我和山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活動內容
(1)泊•山中映相―第一屆山攝盃攝影比賽:
3/17開始徵稿至4/16截止,投稿者除了投稿作品外,還需為其作品描述一段文字,初審為公開投票,得票前十名者進入複審,再交由專業評審進行評比,得獎作品將會裱框並於特色周當周展出。本活動共累計14位參賽者,34幅作品。
(2)山社刊物:
製作山社刊物小冊,目的在為這幾年山社大大小小的活動做個簡單的整理,並期望以社刊的形式進行宣傳,可以將更多的內容與想法傳達給大眾,社刊內容包含山社介紹、圖文紀事、攝影比賽、山人們的私房料理...等,其中「為什麼登山?」的章節以徵稿的方式進行,希望能收集大家的故事,也讓登山人去反思登山的目的與意義。
(3)登山文化、基礎知識與無痕山林(LNT)介紹:
以海報搭配實物深入簡出的講解,讓大家簡單的了解登山時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與文化素養,並達成快樂上山、平安下山的理想願景。
(i)登山文化:簡單介紹登山發展的過程,從最原始的登山是為了生計的文化場所,到日治時期帶入的登山文化,民國時期的百岳俱樂部形成,到2019的山林開放,藉由歷史的回顧,使觀者簡單了解登山文化的形成,更深入的去反思,為何登山時應了解並尊重當地的歷史與文化。
(ii)基礎知識:以高山醫學(高山症處置、外傷應急處置、蚊蟲叮咬特徵及病況)、基礎裝備(穿著、帳棚、炊具、求生小包、睡袋....)為主題,除了文字的介紹,也搭配實物的對照,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介紹內容。
(iii)無痕山林:介紹無痕山林的其七大核心概念(包含: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希望在戶外活動之餘,能夠激發對環境的認識,進而去思考如何尊重並減低對環境的傷害。
(4)市集小物
以先前在咖研市集擺攤的經驗,擺設登山相關特色小物,這次販售的商品有
(i)山形絹印麻布袋(四款)。
(ii) 朝煙夕嵐・明信片(八款)。
(iii)看山小拍立得(二十款)。
(iv)老家採的小松果。
(v)社刊―無山可歸MOUNTAIN-LESS:以100元的贊助價販售,因考量到其印刷成本為230元1本,印製數量也僅有25本,為了不讓社刊濫發,才使真正想要的人以低於成本價購買。
(5)夜間溫談:
5/4(四)晚間,為避免蚊蟲的滋擾,因此改在社辦舒服的冷氣空間內,邀請社員幹部們分享彼此登山時發生的故事,以及對於社團辦理特色周的想法。而望向窗外,大家同時也感受到登山時那靜謐與溫馨的夜晚,有效凝聚社員間的向心力。
(6)畢業學長姐餐會
希望能藉由這次活動,能夠邀請學長姐回來參觀特色周,增加社團中水平與垂直世代的交流,並同時增進凝聚力。而本次以餐會的方式進行,在吃吃喝喝中,也與學長姐們一同討論社團的現況、挑戰及未來願景。
主入口規劃在保健組與學生資源中心間的川堂中,入口希望能有較大且引人注目的看板,以增加曝光度,因此以一橫式看板與四張分別代表「山、人、文、物」的旗幟構成主要的意象;而在走過入口後是帳篷體驗區,歡迎大家入內參觀,不嫌棄的話也可睡上一覺;接著向右轉,會看到登山文化、基礎知識與無痕山林的看板介紹,以及登山裝備及社團文史資料的展示區;再來則是山屋小舖與攝影比賽展覽;最後在廁所旁放置一塊留言板,給觀者留下心得與感想。
六、活動效益
□1.消除貧窮 □10.減少不平等
□2.消除飢餓 □11.永續城鄉發展
□3.良好健康與福祉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4.優質教育 ■13.氣候變遷行動
□5.性別平等 □14.海洋生態
□6.潔淨水與衛生 ■15.陸域生態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8.尊嚴就業與經濟成長 □17.夥伴關係
□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2. 活動培養了哪幾項核心能力
系所 | 培養之核心能力 | 與活動相關處 |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 培養在地文化關懷與全球意識 | 在這次的活動中,其中一項宗旨即為「以自然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為基礎,教育無痕山林之觀念」,在活動中我們宣傳LNT的概念(生態保護)、登山歷史(文化意識的培養)與台灣山林的美景,希望藉此來喚醒觀者對環境、文化的關懷。 |
視覺藝術系 | 提昇數位藝術與設計專業知能 | 在本次活動中,海報的設計、展場規劃、看板製作與市集小物等,皆為工作人員自己規劃學習,在辦理活動的過程中,如何去設計一個有美感的海報、看板與佈置便是我們要去學習的地方,雖說不到專業知能,但也自我提升了不少能力。 |
應用歷史系 | 豐富歷史知識之應用能力 | 文化的積累源自於前人的腳印,歷史是培養文化素養必須的工具,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們叫其他特色周不同的是,我們放入了登山歷史發展的過程,除了豐富歷史知識外,也讓山人們去思考山x人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