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成果類別 |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 |||||||||
分項計畫名稱 |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 | |||||||||
活動名稱 | 無用藥的農業,可以嗎? | |||||||||
活動日期 | 112/12/15 | 活動時間 | 18:30-20;05 | |||||||
承辦單位 | 水生生物科學系/陳淑美老師 | 活動地點 | 水生館視聽教室(A28-407) | |||||||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 ||||||||||
參加對象 | 教職員 參加人數 | 1 | 學生 參加人數 | 34 | 校外 參加人數 |
| ||||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非必填,勾選數量不限)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 ■問題解決 | |||||||
活動內容 | 本次邀請從事蔬果栽培研究多年的陳春賓先生跟學生分享其在蔬果栽培的學習歷程與無用藥耕種之成果。 陳先生以簡單流程配合現場實務成果,說明用藥與不用藥的差異,以及如何達成無用藥栽種。陳先生說無用藥的農業白話一點,就是生態農業,並在這基礎上,達成量化栽培(養殖)生產的目的。然而,要達成這目的,必需在觀念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在農業耕作上,農藥使用已成為日常,長久下來造成環境的劣化作用影響。現行的慣行農法所遇難題逐一出現,包括: 出現抗耐藥性的病蟲害疾病、耕作土壤劣化,導致作物對環境逆境耐受性變差、連年使用化肥及農藥,致食蟲、食菌及獵食動物等等天敵消失,讓田間變成病蟲害的樂園、田間生物相少樣化,甚至單一化、藥物使用頻率增加、耕作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儲放期變差,易軟爛等問題。 因此人類開始思考回到原點—無用藥可不可以!從了解植物的需求,提供植物需要的營養來強化,或者說提昇植物的自我抗病力,是目前無用藥栽種的可行方法。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有機產品銷售,但是有機或無毒耕作農產品因下列特性一直無法普及,包括:少量多樣、各家同產品無法同一規格化、單家單一產品因量少無法進行分級包裝、產期產量無法控制、各家栽植作物的種類~同質性高,市場銷售壓力大,易出現削價競争、儲架壽命長短不一,不易進行聯合行銷、單一產品送檢成本高、易出現隅發性的藥殘或超標問題、價格較高等問題。目前雖然已經可以進行無用藥栽種,仍然須克服上述許多問題。 此外,陳先生也提供其栽種之無用藥番茄與陳淑美老師提供之一般市售番茄讓大家進行盲測式品嘗與選擇,結果市售番茄因甜度高仍是第一名,不過仍然有不少同學選擇無用藥的番茄,表示未來有其發展與需求性。 學生收穫不少! | |||||||||
執行成果 | 講座共34位課程學生及1位外系學生參加。過程中有多位學生提出無用藥如何防止病蟲害的問題,也有2位學生能完整回答蔬果病蟲害之治病方式,學生收穫滿滿。講座滿意度4.81。 參與者建議、改善作法或回應無用藥農業是否可行: 1.覺得講師能夠採取對環境友善的栽種方式很棒。 2.無,水果好吃。 3.無。 4.無。 5.無。 6.無。 7.無,覺得無用藥農業很難,收益不大,目前還需要時間。 8.無,覺得無用藥農業應該可行。 9.無。 11.感到很好,對病蟲害有說明使我了解立枯病是台灣目前常有的,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12.學到很多知識,讓我了解農業的事,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13.無。 14.無。 15.無。 16.無。 17.無,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18.無,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19.無。 20.比較深入的了解無農藥耕作的原理及重要性,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21.沒有建議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講師很棒!番茄也很好吃! 22.無。 23.無。 24.無。 25.非常好。 26.很有互動。 27.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28.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29.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30.知道番茄的生產方法,好吃。 31.番茄好吃。 32.很棒! 33.講得很好,下次繼續。 34.覺得很棒!蘋果很好吃喔!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35.希望下次可以吃多一點,鴕鳥肉也不錯。覺得無用藥農業可行。 36.無。 |
檢討與建議 (活動反思檢討) | 請說明執行時所遇到的問題與建議、教師或學生的變化等 1.講座內容豐富,學生回饋反應很正向,也希望之後再辦理相似的講座。 2.之後會再尋找其他跟環境用續且務實地相關講題進行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