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講座: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2年活動成果表單

主軸

【教學創新精進】:強化資訊自主跨域,精進教學接軌國際(A主軸)

分項計畫名稱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

成果類別

活動 演講 座談會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創作 其他___________

活動名稱

通識講座 □創業/就業講座: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舉辦日期

112427

舉辦時間

上午10-12

主辦單位

通識中心

舉辦地點

園藝系大視廳教室

人數統計

(校內)

參加人數

55

(校外)

參加人數

4

活動內容

本次講座之主題為「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主辦單位為通識中心,協辦單位為112年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台灣原住民教育及產業發展中心、學生事務處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主講人為浦忠勇研究員(中正大學)、方紅櫻(新美國小前校長) ,講座大綱及內容包括鄒族民族生態學(生態智慧)、山林智慧包括「植物、文化與生活」)、「狩獵、漁撈及土地利用」、「宗教、儀式及生態」、「失落及復振」(以狩獵文化為例,包括山林共管、傳統領域調查知識體系範圍及架構之建立等) ,主要探討山林/植物/動物/土地/知識/族群之間的相互關係。

執行成果

1.辦理情形

(1)本講座之宣傳工作包括FaceBooK宣傳(107人按讚及講座成果FaceBooK宣傳(112人按讚)、發放張貼宣傳海報包括農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生命科學共11個科系,並透過本校網頁、台灣原住民教育及產業發展中心、學生事務處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向相關本校師生進行宣傳及原住民文化及產業課程之宣傳工作。

(2)參加人數共有59人有有本校教師6人、學生及助理49人、校外人士4(主講人2人、科博館研究員、大同技術學院教授參與人數合乎當時申請計畫之預期。

(3)講座滿意度調查包括(1)講授內容(2)講座時間及地點的安排度(3)對您本身在學習上有所助益的滿意度(4) 整體滿意度等四項,以上四項均得滿意接近極滿意的程度。(如問卷調查結果所示) 由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此次講座內容非常合乎預期結果及師生的需要。

(4)分享及問題回應:會議中師生分享,如附件一分享及問題回應所示!

2.與會者感想及心得彙整如下:

(1)很開心從浦教授及方校長的分享,因此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覺得獨特的文化應被重視、保存及推廣。

(2)藉本講座暸解原住民對動植物之認識及利用,並暸解原漢之間對生態觀點之衝突,是平常大家不會發覺的,而原住民生活生態智慧及傳統歷史的維持是那麼困難!

(3)介紹一些平常的動植物及利用方式,分享鄒族人生活方式及童年生活,傳統文化不可遺忘及忽視,本講座可以瞭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及生態知識,並且要尊重族群間的文化的差異性。

(4)設立自治性組織如獵人協會,為傳統的價值在奮鬥,既可保存與維持傳統文化,並配合現代法令政策實施現代化科技管理,使傳統和現代化間可保持平衡。

(5)講師能介紹鄒族文化、習俗及特色動植物,以及彼此的連動關係,獲益良多。

(6)原住民在山林永續經營管理上有各族的規範如泰雅族的gaya、鄒族的einu,等,狩獵有時間、對象、地域、禁忌等問題,目前狩獵文化在國家法律上也衍生出的許多相關問題待解決。

(7)本講座內容精彩,演講者有知識性及經驗性分享,而參與者也能加入不同領域的分享,分享成果甚為熱烈。

(8)永續生態是近年來熱烈討論的議題,講師在大自然山林中成長,加上鄒族文化的薰陶,在耆老逐漸凋零的今日,傳統生態知識的傳承及記錄定刻不容緩川艱巨使命,演講者義無反顧投入此項任務,而在傳統與現代社會如何取得平衡,更值得重視及探討!

(9)祝浦教授除了「鄒族的植物世界」一書外,山林故事的書籍可以早日出版

3.建議事項及檢討

(1)希望學校辦理更多的原住民相關之講座及課程,提高本校師生對原住民的瞭解!

(2)希望有機會可以進入部落實際瞭解原住民文化。

(3)本次論壇之原住民主題合乎通識中心通識講座之目標,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關聯性議題如消弭不平等(原住民族群)、氣候變遷、陸域生態、水資源生態、水資源生態等相符合。

(3)參與論壇人員有師生59人涵蓋本校17個系別、原民中心、原資中心及校外專業人士4人,參加人員普遍性極具有普遍性,且達到申請計畫人數之要求,對本校師生未來從事原住民教學研究甚有幫助。在滿度調查問卷中對(1)講授內容(2)講座時間及地點的安排度(3)對您本身在學習上有所助益的滿意度(4) 整體滿意度等四項加上活動學習心得、講者和參與者互動均得到肯定且滿意--極滿意的反映。

(5)學生建議改進之意見有「座位太小」、「地點不明確」、「時間不理想」等,未來可能考量蘭潭視廳教室、教室再參酌辦理。

主講人浦忠勇教授中正大學研究員
 主講人浦忠勇教授中正大學研究員
講座全景
 講座全景
科博館嚴新富博士進行交流
 科博館嚴新富博士進行交流
應經系薛玲教授進行提問
 應經系薛玲教授進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