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參與式實踐課程 | 課程名稱 | 大學國文(Ⅱ)-閱讀與寫作 | |||||||||||||||||||||||
授課教師 | 許尤娜 | 開課學期 | 113-2 | |||||||||||||||||||||||
聯絡電話 | 0987033678 | yunoyunlin@gmail.com | ||||||||||||||||||||||||
開課單位 | 通識中心/中文系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17 | ||||||||||||||||||||||
生理女 | 32 | |||||||||||||||||||||||||
其他 |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 |||||||||||||||||||||||||
課程執行方式 可複選 | ■結合外部場域實際營運 □社區改造 □產學合作 ■藝術創作 □創意行銷 □其它(請說明):__結合校內外二個場域:文學地景走讀及土地連結躬耕體驗__ | |||||||||||||||||||||||||
實施場域 及歷程 | 本課程主要著重於人文關懷,帶大一學生跨學科共伴作二種校園內外的農地體驗,栽種「土地與人×人與土地×人與人=永續共好」願景。 (一)農地體驗一:走讀濁水溪流域──風車下.小麥藝。 依農曆月令擬於3/8「驚蟄」週次走入臨近六輕工業區的一塊荒蕪多年而今復育一畝麥浪的農地。讓學生體驗《煙囪之島》人文地景;先民如何墾地拓荒,敬天禮地;以及體驗收割麥穗、拾穗。下午在地作家講座,實務指導創作。 (二)農地體驗二:飛雀餐桌 耕食饗艷──蘭潭畔.小蔬房。 於3/13及5/08,邀請農藝系蔡元卿老師及園藝系一吳宇哲同學共同指導,就嘉大農藝實習場,體驗療育耕種+歡悅收成,並以大自然餐桌進行味蕾冒險。透過參與體驗食物種植、生產、取得的過程,思考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採收後的蔬菜簡單料理,品嚐最新鮮且純粹的美好。不同於速食收成產業的思考方式,傳達豐收與富足的美好生活,並體驗人與土地的連結、人與人合作交流的感動。
二、課程活動規劃執行 (一)農地體驗一:走讀濁水溪流域──風車下.小麥藝。 上午 10:00-12:00 走讀麥浪地景 中午 12:00-13:00 麥寮老街美食探訪 下午 13:00-15:00 創作實作 講題:創作即是地方倡議──書寫作為改善地方問題的社會實踐 講師:林皓淳(1997~) 麥寮新銳作家、清華大學台文所博士生、雲林文學研究、國藝會創作獎、雲林文藝獎、2024林榮三小品文獎 (二)農地體驗二:耕食饗艷─躬耕與收成 場域:農藝系後山試驗農場 雜糧碳匯試驗區(小蔬房) 指導小老師:吳宇哲 3/13(四)8:10-9:00 1.工作與挑戰說明 2.各組整地、灑肥 3.抽種子與種苗、定植4.澆水 5.日常養護學習 6. 各組立牌與全體合影 5/8(四)8:10-9:00 收成分享 1.採收 2.料理 3.擺盤4.各組互評票選冠軍5.邊享用邊心得反思回饋、合影 6. 20mins各組收拾與環境清潔
| |||||||||||||||||||||||||
課程執行成果 | 一、課程質化及量化成果
二、實作成品舉隅 期中作業:結合自我介紹+家鄉+麥寮之shorts
| |||||||||||||||||||||||||
課程執行成效分析 | 一、課程實踐相關概念及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議題達成情形。 (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4.優質教育 √11.永續城鄉 (二)關鍵能力:√人文關懷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二、亮點特色、落實於實際場域,與社會企業及產業相關連結性。 (一)場域一:校外麥寮 執行成效分析 發掘在地需求、建立雙向合作關係參考三個向度,1.蹲點地方,發現社會議題, 2.與地方居民、商戶合作,3.進行改善地方問題的社會實踐。 本計畫於校外場域濁水溪流域走讀與書寫,大抵達成三向度成效: √1.發現地方社會問題(農業首都的六輕汙染議題與文化基礎建設不足), √2.商請具有麥寮人身份的作家進行創作主題演講(與地方居民合作), √3.讓參與學員練習以創作作為地方倡議策略(進行改善地方問題的社會實踐)。
(二)場域二:校內農場 執行成效分析 耕食饗艷簡單耕×共饗美存在 √願景:土地與人×人與土地×人與人=永續共好 √第一階:品味簡單耕食的美好 √第二階:回饋大地的永續共好品味簡單耕食的美好 | |||||||||||||||||||||||||
檢討與建議 | 一、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一)優:校內場域之耕食饗艷簡單耕×共饗美存在,能得到農藝系支援一個體驗農事的場地;並商請園藝系有自然農法經驗的吳同學擔任實務指導,整體上很流暢、效果亦頗佳。非常感謝。 (二)缺:第二階段之成果採收時間點,因配合課程結束時間而須提早二週進行採收,有些生菜(例如胡蘿蔔)尚未長成,甚是可惜。 (三)改善機制:事先了解各種生菜的生長狀況,以一個半月可以採收者為優先。
二、執行上遇到的最大問題/困難處: (一)涉及校外場域所衍生的經費短絀問題 本計畫校外場域設定在具生態議題的濱海偏鄉麥寮,並希望發掘、鼓勵在地作家,然而實際補助經費二萬於支付遊覽車及校內場域活動(十組各三種生菜種籽、農務指導之工讀金),即已用磬,故主要的校外場域講師費並無著落。最後以自行另覓贊助單位來支應講師。這是本計畫執行上遇到的最大困難。餘如:無法補助學生午餐,亦是心中一個缺憾。 (二)走入偏鄉需大段時間 僅能安排於週六的困難 參與實踐以占課程之一半以上為原則;而本計畫希望帶學生走入偏鄉,則考量學生平日上課時間有課務,以及經費僅夠一次遊覽車,故最終只能安排於週六。然而,週六有些學生有打工、家庭旅遊等安排,故有些學生無法順利參加。 建議:未來應事先規畫無法參加校外場域者的配套,例如:於校內場域多承擔、自行找場域進行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