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1跨域特色學分學程】蘭花種苗科技ー蘭花產業人才培育講座:蘭花種子發芽技術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跨領域學程名稱:蘭花生技學程 

R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課程名稱

蘭花種苗科技ー蘭花產業人才培育講座:蘭花種子發芽技術

授課教師

李勇毅

開課學期

113-2

聯絡電話

 

E-mail

 

開課單位

園藝學系

修課人數

16

12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R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跨領域

問題解決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國際化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R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課程執行場域

R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課程目標

及內容

蘭科植物的種子在果莢成熟時,胚仍處於未分化狀態,導致其在自然環境中的發芽率極低,須依賴與蘭菌共生才能順利萌發。本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勇毅副教授,深入講解蘭花種子發芽技術,帶領學生了解蘭科植物特殊的生殖與發育機制。課程內容將涵蓋蘭科植物的花器構造、胚發育過程與形態特徵,並進一步探討授粉前的孢子發生與配子體形成。講者亦將結合學術研究成果,強化學生對蘭科植物繁殖生物學的整體認識,提供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學習體驗。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本次舉辦之「蘭花種子發芽技術」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勇毅副教授蒞臨主講。李副教授長期致力於蘭科植物研究,尤其在蘭科植物之胚發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與豐富的研究經驗。

課程內容由淺入深,講師首先介紹蘭科植物的種子構造與特性,接著詳盡說明胚胎的發育歷程,並進一步探討利用組織培養技術與蘭菌共生促進種子發芽的方法。講座過程中亦搭配切片照片展示,讓學生能更具體理解蘭花種子發芽的細節與過程,整體課程內容豐富且具啟發性。

在互動環節中,學生踴躍提問,提出如:(1) 所有的蘭科植物都需要和蘭菌共生嗎?(2) 要如何製作切片進行胚發育的觀察?(3) 在人工環境下進行無菌播種有哪些主要挑戰?與自然條件下的差異為何?,講者逐一耐心解答,充分展現其專業與熱忱。本次的演講學生提問相當熱絡並且受益良多,許多學生也希望能更深入瞭解蘭科植物的胚胎發育之過程。參與者也提供了收穫與反饋,整體而言,學生對於本次蘭花種子發芽技術之專題演講,都抱持相當正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