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實踐課程: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補助課程類別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課程名稱

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

授課教師

陳佳慧、朱珊玟

開課學期

113-2

聯絡電話


E-mail

wen70713@gmail.com 

開課單位

師範學院教育學系

修課人數

生理男

15

生理女

20

其他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跨領域

□問題解決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國際化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課程執行場域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課程目標

及內容

  1. 以社區為本課程學習場域,從課程當中了解「社會設計」、「環境永續議題」、「文化創意」、「社區遊程設計」,並透過社區活動協助參與實作與參訪等,發現問題意識所在,透過在地實作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
  2. 以跨領域專長結合,合作發掘社區議題,並在過程中進入社區,與居民實際互動,可鍛鍊團隊合作與強化語言訓練溝通之能力。
  3. 思考未來在社會設計的發展條件,串連社區獨特人文與自然等資源、規劃獨立經營方法,為未來社區在地實踐之路做準備。
  4. 在整體過程中,期能深化學生對社區關懷之公民素養,並在深入社區場域收集資料、規劃獨立經營方法所獲取的經驗中,增其對社會的人文陶冶與欣賞、自然探索與關懷之心胸;而在思索社會設計的行動方案之過程中,亦可培育學生的社區在地實踐之素養及創意啟發與思考之能力。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本次課程計畫背景與目的,以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具備豐富的自然生態、海洋文化與宗教信仰資源,但同時面臨人口外流、產業轉型與海岸線退縮等挑戰。為呼應大學社會責任(USR)與高教深耕計畫之核心精神,本課程以好美里社區為行動場域,實施跨領域、行動導向的「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教學計畫。旨在透過學生實地參與與設計介入,促進學生跨域學習與社會關懷,深化大學與地方社區之連結,實踐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

一、實施內容與方式

      本課程規劃分為三大軸線:「場域踏查與文化觀察」、「設計轉譯與創作實作」、「永續行動與社區參與」。課程中安排兩次實地參訪(2025/04/122025/05/25),學生分組進行在地訪談、主題設計與創意實作,結合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五階段流程進行創作產出。

      訪查重點包括:好美船屋、太聖宮等宮廟系統、3D彩繪牆、生態保安林與沙灘濕地。學生進行耆老與居民訪談,蒐集剝蚵產業、信仰文化與生活記憶。實作內容涵蓋:醬油標籤設計、導覽路線設計、海廢吊飾DIY與沙灘植樹行動等。

二、具體措施與亮點成果

  1. 文化故事紀錄與居民連結 學生透過訪談當地居民與在地店家,記錄布袋地區高齡婦女的剝蚵經驗與產業變遷,描繪出漁村生活的真實樣貌與海岸線的變遷記憶。訪談中學生學習到生命韌性與文化內涵,提升對土地的理解與敬意。
  2. 設計行動具體成果 第一與第三組設計出以「蛤蜊醬油」為主題的品牌包裝與文創配件,結合藏頭詩、插畫、QR碼與永續包材,表現「袋著走的家鄉味」之意象。第二組整理當地特有公廟與角頭廟旅遊路線,結合交通訊息,製作中英文版旅遊手冊,結合當地宮廟文化的遊程與建議。第四組製作具地方辨識度之旅遊導覽DM,呈現海洋文化、彩繪美學與沙灘體驗。
  3. 社區行動與永續實踐 學生於好美沙灘實地參與沙丘植樹活動,學習挖土、種苗、覆土與固定技術,並透過實作理解海岸保護與生態修復的意義。海廢彩繪吊飾課程由彩繪藝術家曾進成指導,學生學習將回收物品轉化為創意紀念品,深化「環保即藝術」的概念。
  4. 學生學習成效與反思 學生於心得中多次提及地方居民的熱情與用心,從當地特有食物:海產粥、蚵仔麵線,到參與社區活動所提供的椰子水與肉粽,皆留下深刻印象。手作與植樹經驗則帶來第一次親手參與地方營造的感動,許多學生表示已將布袋視為「有情感連結的所在」,認為「從觀光者變成參與者」。

檢討與建議

一、問題與檢討

    儘管整體活動獲得學生高度評價,仍有可改善之處。首先,植樹活動當天因配合外部貴賓行程安排導致等待時間過長,部分學生出現疲倦與期待落差,建議未來與社區溝通能更為明確,讓學生體驗更能落實。其次,學生在訪談與田野資料整理方面仍有落差,建議未來課程可安排「質性訪談與田野觀察技巧」訓練工作坊,以提升資料品質與深度。此外,設計成果目前多為概念展示,建議可媒合社區資源實際試作,促成商品化與永續推廣。

二、未來展望與建議

本課程初步建立大學與地方社區的雙向關係,未來建議可持續強化以下方向:

  1. 建立社區共創平台,結合設計系、教育系與地方組織進行長期合作;
  2. 推動文化商品小量試作計畫,發展地方品牌與地方經濟合作模式;
  3. 深化課程模組化,開設「社區影像敘事」、「地方導覽實務」、「環境永續教育」等系列課程;
  4. 建置成果數位平台,彙整學生訪談、作品與活動記錄,作為教學與推廣資源。

透過學生與社區真實互動的歷程,「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課程成功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而是走入土地與人群,播下地方創生與永續教育的種子。

 

 

佐證資料

(含活動剪影)

第一組期末作品-醬油標籤小卡設計稿與理念傳達

第二組期末作品-好美里宮廟遊程設計稿與理念

 

第三組期末作品-醬油標籤設計稿與設計理念

 

第四組期末作品-好美地景與特產DM設計稿與設計理念

 

525日社區實踐活動新聞稿: 

嘉大攜手嘉義中會參與「好美里植樹行動」 共築綠色海岸 守護永續未來

https://www.ncyu.edu.tw/ncyu/Subject/Detail/222769?nodeId=835&fbclid=IwY2xjawLBuGRleHRuA2FlbQIxMABicmlkETFQRHFxTWtZRW1LNGFmMVJsAR5OB5_m4c01thWf558ElOV_VEF-lzI-vWbyT08Z2fwcaJUGBmNlDMOQIybX6g_aem_50n-_9db7ZYz96yObc9lBQ

 

 











 

 

IMG_2222.JPG
 IMG_2222.JPG
IMG_2196.JPG
 IMG_2196.JPG
同學認真創作彩繪廢棄蚵棚竹片.JPG
 同學認真創作彩繪廢棄蚵棚竹片.JPG
師生與自行彩繪作品合影留戀.JPG
 師生與自行彩繪作品合影留戀.JPG
第二組期末發表好美里宮廟文化遊程.JPG
 第二組期末發表好美里宮廟文化遊程.JPG
種植木麻黃需要同學們同心協力.JPG
 種植木麻黃需要同學們同心協力.JPG
第四組期末發表好美里地景與特產DM.JPG
 第四組期末發表好美里地景與特產DM.JPG
社區植樹活動讓同學體驗環境永續意義.JPG
 社區植樹活動讓同學體驗環境永續意義.JPG
廢棄蚵棚竹架永續再生利用成背包掛飾.JPG
 廢棄蚵棚竹架永續再生利用成背包掛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