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國際交流補助成果報告-森林系-趙偉村老師

活動成效:

 一、行程之前:

在此次預計出國計畫編寫時,即開始與美國教授通信,並依照實際情況調整行程與內容,以期能使學生學習更為深入。其中一項安排即為讓學生能與美國學生一同上課,期望能由此讓學生了解美國學生對於大學課業與台灣學生之差異。此外也拜託三位在當地工作的台灣人協助介紹,其中一位為Dora,她早期於嘉女畢業後,歷經輾轉於猶他州立大學任行政人員;第二位為猶他州立大學的 Simon Wang,他任教的系所為植物、土壤與大氣學系, 但今年在我們寫計畫時 Simon 決定離職回到台灣,因此此次即拜託該系的系主任 Paul Johnson 協助此計畫。第三為任教於猶他大學 John Lin,請林教授講解美國大學系統差異,以及介紹猶他大學以及其所任職的大氣系。很高興最終盟各位老師同意後學的要求,也都很樂意協助此次行程,使得此次行程增色不少。而後學的老朋友 Jim Lutz 也依照我信件中的要求一個個幫我完成,因此造就了此次成功的參訪。由於此次主角是學生,因此後面以學生每日所繳交的日記與交流心得來彙整編寫本報告的以下段落。

二、離開台灣到美國鹽湖城

這次美國交流的起點,從台灣出發至美國西部城市鹽湖城,對多數學生而言是人生中首次遠赴亞洲以外地區的長途旅行。出發當日,學生們凌晨便整裝出發,搭乘早班捷運趕往桃園機場,踏上超過十小時的跨洋航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長時間飛行、轉機、時差變化,以及入境美國的多重挑戰。根據學生日記記載,第一位經歷海關審查的同學被問了許多問題,顯示在語言與國際通關流程上的陌生感與不確定性。這樣的經驗雖充滿壓力,但也讓學生首次真切體會到語言能力與臨場應變的重要性。飛行途中,學生們嘗試透過機上電影、觀景與睡眠調整狀態。其中一位學生在飛越太平洋時目睹極光的出現,驚喜地記錄下這個難得的景象,顯示他們對於自然現象與新鮮體驗的敏銳觀察與熱忱。在轉機地西雅圖機場期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消費文化的不同,美國機場免稅商品價格明顯高於預期,讓他們在消費時普遍出現「換算成台幣會打退堂鼓」的心態,這反映出初抵異地時的文化震撼與價值觀落差。

抵達鹽湖城後,學生乘坐輕軌進入市區,途經白雪皚皚的高山與寬敞筆直的道路,紛紛驚嘆於美國都市建設的尺度與景觀風格之差異。從一位學生的紀錄可見,「馬路很大條、建築物很大且只有一到兩層、連中薯都比台灣大薯還大」,簡短但具體地揭示美國都市空間與日常用品的「尺度放大」現象。

旅館住宿方面亦反映出當地旅遊成本與實際條件的落差。學生提到初日所訂旅館房間僅有一張床,導致其中一位學生需睡在燙衣板上,雖為一段插曲,卻也讓學生學會克服臨時困境、彼此互相體諒與協調。另一方面,也有學生在行李轉運過程中遺失行李,需獨自向機場人員溝通處理,這樣的突發狀況意外成為他們練習英語與應變能力的機會。儘管過程中有些混亂,所有學生最終皆順利完成從台灣至鹽湖城的移動與安頓。

在抵達後的第一餐中,學生選擇了熟悉的麥當勞,並對其價格與風味進行比較。有學生認為「比台灣貴但好吃」,另一位則觀察到美國飲料杯上常寫有「Thank you」與「Smile」等標語,這些細微處展現了文化的親切面與日常生活風格。從學生初步觀察中可見,美國社會整體氛圍開放友善,公共空間明亮且安全感高,這些印象為接下來的交流行程奠定了正向的心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抵達初期即面對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壓力。一名學生坦言,他在機場、旅館甚至點餐時都因語言不流利而感到焦慮與自卑。然而,這種「破爛英文」的恐懼感,逐漸在日常互動與團體支持中獲得改善。尤其是在他們發現即使表達不完美,對方仍會耐心傾聽並試圖理解後,學生開始逐步願意主動開口,並嘗試與當地人建立溝通。

綜合觀察,這段跨出國門的起點,不僅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心理上的蛻變過程。學生從熟悉的語境與文化圈中抽離,來到一個講述不同語言、擁有不同節奏與互動規則的世界。這樣的「文化震盪」雖帶來不安與挑戰,但也正是培養獨立性、適應力與跨文化理解力的起點。


學生在此階段已展現出初步的國際素養,包括:語言使用的勇氣、文化差異的覺察、對未知事物的接納,以及解決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這些都為接下來的校園參訪與學術交流奠定了基礎,並開始形塑他們對於「國際化」的初步認知與實踐。

三、猶他州立大學參訪

在完成鹽湖城的初步適應後,學生們搭乘接駁交通前往位於北方的猶

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 USU),展開正式的學術參訪行程。USU的參訪不僅是這趟旅程的重點行程之一,也成為學生與當地師生進行深入互動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

抵達 USU 後,學生首先由在當地工作的台灣人 Dora 熱情接待,Dora 以中英雙語進行引導,不僅大幅降低了學生初入陌生校園的焦慮感,也促進了台美交流的親密感。她以活潑親切的方式介紹校園、帶領參觀學生會常去的活動區與農學院草皮,還請學生們品嚐當地著名的大份量冰淇淋,讓學生對美式大學生活有了直接而愉悅的第一印象。

隨後,學生被引導進入 Jim 教授的實驗室,進行自我介紹與研究主題分享。對多數學生來說,這是首次以英文向外籍師長與研究生進行學術表達與自我介紹。儘管語言表達略顯生澀,有的學生甚至表示「講到一半卡住,還需要老師幫忙補充」,但整體過程讓學生認知到語言並非交流的唯一關鍵, 誠意與積極嘗試更能拉近彼此距離。研究室成員 Soren、Lea 與 Aden 皆以友善態度回應,並以幽默語氣表示「我們英文也不好」,瞬間化解學生的緊張情緒,營造出自在的學術交流氛圍。

當日下午,學生旁聽了一堂關於草食性野生動物管理的生態課程。課程內容條理清晰、專業而富啟發性,並且幾乎沒有偏離主題的冗言贅語。令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無論是提問、回答問題, 或針對教授拋出的議題進行延伸討論,整體氛圍活潑、充滿動態互動,形成與台灣課堂「多數學生沉默聽講」的強烈對比。這不僅讓學生開始反思自身的學習態度,也激發他們在未來課堂中更主動參與與提問的動機。

此外,學生亦於這幾日的參訪中觀看了系所各研究室與展示空間。他們觀察到每間實驗室外牆張貼著近期研究論文與大型研究海報,這種學術透明與開放的做法讓學生驚嘆,也啟發他們思考台灣在學術宣傳與學生研究參與方面的潛在改進空間。一位學生特別提到,當他們走過展示區時,發現研究室貼出了與森林火災、鳥類分布相關的研究主題,且使用圖像化方式呈現,能迅速讓訪客理解研究方向,這種學術傳播方式對其產生深刻印象。

猶他州立大學的校園環境也讓學生留下深刻記憶。除了校園廣闊、景觀優美外,他們還特別注意到西方墓園文化的不同,USU 校園一隅的墓園被花草、氣球與紀念物妝點得充滿生氣,與台灣多數人對墓園的嚴肅、陰森印象截然不同。這樣的文化對比讓學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生死」與「紀念」的觀點,提升了其跨文化理解力。

學術以外的互動同樣精彩。在披薩派對活動中,Lea 親自指導學生如何揉麵糰、準備配料並烘烤披薩,學生在參與中除了學習美式餐食製作,也藉此增進與研究室成員的熟悉感。一位學生甚至畫下 Lea 與 Soren 的肖像,並製作成卡片贈送給他們,獲得極大回饋與肯定,顯示跨文化交流也可透過創意與情感傳遞達成深層的理解與連結。

在參訪的期間,學生進行了植物標本鑑定實作,從校園中採集植物,並使用英語圖鑑進行分類與學名查找。這樣的學術實作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到科學分類的嚴謹性,也強化其英文閱讀與分析能力。有學生回饋:「這是這幾天我最認真讀英文的時候」,顯見實務活動對學習動機具有實質推動效果。

總體而言,猶他州立大學的參訪讓學生從校園文化、教學模式、學術交流、人際互動等多層面具體體驗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樣貌。學生不僅實際參與了課程與研究活動,更在人際層面建立了友誼與信任,也進一步認知語言能力、主動學習態度與文化適應的重要性。此行深刻影響學生對未來進一步國際學習的期待與信心,是整趟交流中學術與情感最為豐富的篇章之一。

四、猶他大學參訪

在完成猶他州立大學的深度交流第一天後,後學帶領學生團隊前往位

於鹽湖城市中心的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進行一日參訪。雖然此次停留時間較短,但學生仍透過緊湊且豐富的行程,體驗了一所大型研究型大學的多元氛圍與豐富資源。

猶他大學位於山坡地形之上,整體校園擁有高度的開放性與視覺延伸感。學生一抵達即被壯闊的地景與現代化建築吸引,並表示:「這裡就像電影裡的美國大學一樣。」此初步觀察顯示,學生對美國教育場域的期待與現場實景產生高度契合,也激發他們對後續參訪活動的興趣與參與度。

參訪行程由 John Lin 教授帶領導覽,學生先參觀了大氣科學系的實驗設施,包括氣象雷達模擬儀器、溫度與氣壓資料整合系統,並簡要了解該校如何進行氣候與環境數據的長期觀測與研究。導覽過程以中文進行,學生雖在技術性用語的理解上略感吃力,但仍主動提問「是否有與生物、森林、環境資源整合的應用」,展現出將自身背景知識與新知融合的能力。

此外,學生對於實驗室空間的開放與自由感感到印象深刻。他們注意到該系提供大量學生自用的設備操作空間與團隊討論區,這與台灣研究環境中多數僅限指導教授安排的實驗室使用模式有明顯差異。這樣的觀察促使學生反思學術資源與空間運用的彈性與公平性,並對於未來若有機會赴美就讀研究所,能以更主動、自主的方式使用資源,表達高度興趣與嚮往。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學生亦造訪校園內的圖書館與自然歷史博物館。其中自然歷史博物館以豐富的化石藏品、原住民文化展示及互動式地形模型讓學生流連忘返。部分學生特別提到,他們在參觀過程中學習到美國如何將

「教育」與「展演」結合,使民眾能夠透過視覺與觸覺直接參與科學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教育型態啟發他們思考未來在推廣自然教育與公共科學溝通上的創新模式。

在圖書館部分,學生被該校寬敞的開放式閱讀空間所震撼。館內配備有大量個人閱讀座位、團體討論室、以及可供借用的數位設備。尤其是圖書館的「學生創意實驗區」(Student Creativity Lab)引起學生高度好奇,該空間提供 3D 列印、視覺編輯、VR 裝置等跨領域技術支援,使學生能自由結合設計、工程、藝術等不同專業,開展創新實作。這種支援創意與跨學科合作的空間,讓台灣學生驚艷不已,也激發他們對創意與實作學習方式的更多想像。

參訪期間,學生也留意到校園中多元文化的表現。猶他大學作為國際學生比例較高的學校之一,學生觀察到來自印度、中東、東南亞、東亞等多個地區的學生均活躍於校園中。此現象不僅讓參訪學生感受到多語文化並存的真實場景,也提升他們對「自己作為國際學生」的角色認知。一位學生在心得中提到:「看到那麼多亞洲學生自在地穿梭在校園中,讓我覺得如果有一天真的來念書,我不會孤單。」這樣的觀察顯示學生已在潛意識中模擬未來可能的學習情境,並建立了初步的留學心理準備。

此次短暫但密集的參訪行程,雖然未能深入至課堂與實驗室操作層面, 但卻讓學生在「觀察力」、「文化比較」、「學術資源認識」、「空間感知」等面向皆有豐富收穫。尤其在面對專業知識表達與文化理解的交錯之下,學生表現出高度的適應力與學習動機,並逐漸從旁觀者角色過渡為潛在參與者的心態。

整體而言,猶他大學的參訪在時間限制下仍成功達成「啟發」與「觸發」的作用:它讓學生更清楚地看見未來進修的可能性,具體感受到國際學術環境的高度整合與開放性,也讓他們明白語言、專業知識與跨文化理解是通往國際舞台的三把鑰匙。

五、野外行程心得

除了校園參訪與學術互動外,此次交流行程中安排多場具啟發性的野

外學習活動,包括前往猶他州著名的大自然與歷史景點如 Golden Spik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大鹽湖(Great Salt Lake)周邊的 Spiral Jetty,以及高海拔積雪山區等地。這些行程對學生來說不僅是視野的開拓,也強化了他們對自然地景、歷史與人文的整合觀察能力。

在學生的日記中,Golden Spik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是最先提及的行程地點之一。該地為美國東西鐵路會合的重要歷史地標,學生們親眼見證了兩列象徵東西美洲大陸的蒸汽火車頭面對面,並聽取當地導覽員介紹鐵道建設的艱辛與歷史背景。一位學生寫道:「當看到火車慢慢駛來,彷彿歷史重新演出,能親臨這樣的場域,感覺很震撼。」這些歷史情境的再現,讓學生產生共鳴,也對美國西部開發歷程有更具體的感受。

緊接著的 Spiral Jetty 之行則帶來截然不同的自然衝擊與藝術融合經驗。Spiral Jetty 為知名地景藝術作品,蜿蜒石堤在乾涸的鹽湖邊形成壯觀的漩渦形狀。一位學生觀察到:「雖然天氣寒冷,但看到這個壯觀景象,心裡卻是很激動的,藝術原來也可以這麼接近土地。」另一位同學則寫道:「沿著石堤走,腳下是厚厚鹽巴結晶,風大到連手機都差點飛出去,卻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多待一下。」這些細節不僅顯示學生對自然與藝術交界的敏銳體會,也反映其開始將感官經驗轉化為反思與書寫的能力。

在山區行程中,學生前往一處積雪覆蓋的高海拔地帶體驗雪地環境。儘管行程開始時天氣晴朗,但由於海拔升高與氣候變化迅速,部分學生反應出現頭痛、疲勞等高山反應。一位學生在心得中坦言:「一開始覺得好興奮, 但走不到一半就開始喘,覺得自己體能真的還不夠。」然而,他也補充道:

「但看到滿山積雪,還是覺得很值得。」學生們在導師與同行學長姐的協助下完成路程,過程中彼此互相照應,也讓他們學會團隊合作與自我保護。

此外,學生們也藉由這些戶外行程,觀察到當地環境教育的形式與導覽方式。一位學生特別記錄:「在火車歷史公園,有志工奶奶主動跟我們講她的故事,語速雖然很快但可以感受到她的熱情與對歷史的尊重。」另一位學生則在 Spiral Jetty 看到有小朋友帶著戶外繪本記錄觀察,對此深受啟發:

「覺得他們從小就被鼓勵這樣用畫筆紀錄自然,台灣也可以學習。」

除了自然景觀與歷史場域觀察,學生也從中學習到環境倫理與保護意識。在一位學生的日記中提及:「鹽湖邊的地面是乾掉的泥巴結晶,腳一踩下去會留下痕跡,這讓我想起台灣濕地的脆弱。」這種從實地觀察延伸至環境關懷的思維,顯示出學生在國際場域中不只是看風景,更學會用自己的專業背景重新詮釋與理解自然現象。

語言使用方面,雖然在野外行程中並無正式課堂,但學生們仍頻繁接觸到導覽解說、看板資訊與地圖閱讀等英文素材,進一步提升其在非制式環境中使用英文的能力。一名學生分享:「我們三個人合力看了一張地圖,才找到下個集合點,那時覺得英文不只是考試用的,而是活的工具。」這樣的反思強化了他們對語言功能的理解與應用動機。

整體而言,野外行程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超越課室的綜合學習經驗。透過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地景藝術與戶外挑戰的交錯體驗,學生得以在不斷移動與觀察中訓練其綜合判斷力、語言理解力與情感表達力。這些學習不僅僅是認知層面的提升,更是在跨文化實境中實踐國際理解與環境教育的具體展現。


六、校園生活與文化觀察

除了正式的學術與戶外活動,學生在此次美國交流期間亦深入體驗了

當地的生活文化與日常環境。從校園交通、食物消費、社會互動到宗教文化, 每一個看似瑣碎的細節,都讓學生重新認識世界,也反思自身所處文化的差異與可能性。

在交通方面,學生首次使用輕軌系統(TRAX)往返市區與大學校園, 對美國交通的規劃與使用者友善印象深刻。一位學生寫道:「我們搭輕軌去猶他大學,竟然是免費的,而且站牌都有明確資訊,不怕迷路。」這樣的便利性與公共運輸政策,引發學生對台灣都市運輸制度的比較與討論,也進一步思考「公共性」與「資源分配」的議題。

在飲食體驗方面,學生普遍對美式飲食的「份量大」、「重口味」感到震撼又新奇。他們特別提到首次在美國麥當勞點餐時的「中薯比台灣大薯還大」,以及在 USU 品嚐的冰淇淋「比臉還大」的誇張尺寸。雖然初期常因餐點量太多而吃不完,但學生逐漸學會分食與攜帶打包餐盒,也認知到文化差異背後的環境與經濟考量。一位學生說道:「美國人食量大,其實也跟他們生活方式、活動強度有關,我們不能只用台灣習慣去評價別人。」

住宿方面,學生體驗了不同於台灣宿舍的旅館與 Airbnb 文化。儘管住宿條件不一,有學生曾睡在簡易摺疊床或燙衣板上,但這些經驗不僅未造成負面情緒,反而讓他們在抱怨與調適中學會「換個角度看事情」。一位學生寫道:「雖然第一晚沒地方睡,但大家輪流休息、互相照顧,感覺團隊的凝聚力變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