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 ||||||
課程名稱 | 台灣南海溪蟹棲地探索與生態藝術加值實踐 | ||||||||
授課教師 | 主授:王柏青 共授:(無則免填) | 開課學期 | 113-2 | ||||||
聯絡電話 | opchannel10@gmail.com | ||||||||
開課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3 | |||||
生理女 | 15 | ||||||||
其他 |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 ||||||||
課程執行場域 |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 ||||||||
課程目標 及內容 | 課程前半段以嘉義復育溪流為基地,學生夜訪溪間洞穴、進行水質監測與標誌放流,實際觀察南海溪蟹在棲地破碎化壓力下的生存策略,並討論「旗艦物種」帶動整體生態系保育的潛力。透過實地數據與田野札記,學生體悟溪流維護與社區參與的雙向價值。 藝術實踐單元則引入「植物槌染」技法。學員採集落葉、花瓣,將色素槌印於棉布,依溪蟹甲殼紋理構圖,製作布旗與環保袋。天然色素氧化後呈現漸層褐紅,恰與溪蟹棲身落葉層的保護色呼應;學生也藉此認識可作染材的在地植物及其環境友善特質。 整體而言,課程以「探──作──議──展」四環驅動:踏查棲地、槌染創作、永續性議題討論,再以成果展回饋校園與社區,促使師生與在地民眾共築守護溪蟹棲地的行動網絡,為台灣淡水生態與生態藝術教育注入新動能。 | ||||||||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1.藝術加值期間完成18副植物槌染,影像建檔後送還學生作為紀念,強化後續對於課程連結性 2.對於校園生態以及藝術史皆有深刻,提升學生在大學的生態意識與國際視野,增進在地校園生態觀念。 3.學生作品將發表於後續新聞稿。 | ||||||||
檢討與建議 | 學生回饋顯示,本課程最受喜愛的內容為夜間尋找溪蟹與生態藝術創作(如拓印、敲葉子做螃蟹),體現出戶外探索與動手實作的學習成效。無學生建議刪減或縮短課程內容,顯示課程時間與安排獲得高度認同。部分學生進一步表達「老師與助教都很好」,反映教學品質深受肯定。整體而言,本課程成功提升學生對本土生態的認識與興趣,建議未來可維持此教學模式並擴大參與人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