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巡禮] 布袋好美里環境永續體驗(雙語)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補助課程類別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課程名稱

[嘉義巡禮]布袋好美里環境永續體驗(雙語)

授課教師

主授:朱珊玟

共授:(無則免填)

開課學期

113-2

聯絡電話

 

E-mail

wen70713@gmail.com 

開課單位

通識教育中心

修課人數

生理男

7

生理女

17

其他

 

結案報告公開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跨領域

□問題解決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國際化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課程執行場域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課程目標

及內容

第一單元 保安林的重要性(2小時)

  1. 介紹好美里的保安林環境、重要性與相關地理位置
  2. 與嘉大共作-小保安林生態環境與產業地景認識

第二單元 好美保安林(水漾森林)探訪(2小時)

  1. 1920號保安林的發展歷程與形成因素
  2. 開溝築堤功能體驗

第三單元 環境永續行動(3小時)

  1. 好美海岸線走訪近年來的變化歷程介紹
  2. 好美海灘築籬擋沙行動認識
  3. 實際體驗永續海灘生態行動(依季節體驗不同實作)

第四單元 海線廟宇文化體驗(2小時)

  1. 魍港太聖宮遷移歷程認識
  2. 文化部認證最古老之明朝媽祖聖像參訪
  3. 體驗走跳魍港定向活動-走訪社區廟宇文化與漁村3D彩繪特色
  4. 議題討論與心得分享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一、                具體措施
  • 實踐導向的雙語課程設計

     本次《嘉義巡禮》通識微學分課程由授課教師全程規劃並帶領,採雙語教學模式,課前提供自編英語教材,並邀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志工協助英語導覽解說,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與國際觀。

  • 結合USR理念與社區合作行動

      課程核心活動為「築籬定沙」生態實作,結合嘉大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人社計畫)與好美社區發展協會,學生從拔除外來種田菁、拆除蚵棚、製作竹籬,到海灘現地施作,實踐沙丘復育與海岸保護,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 多元文化與環境探索體驗

      除了生態行動,學生亦走訪魍港太聖宮、嘉好生態園、1920美漾森林與村落藝術景觀,透過導覽與互動學習在地信仰、文化資產與生態工法,搭配嘉大人社計畫設計的虛擬實境「好美圖鑑APP」進行定向越野活動,提升學習趣味性與探索能力。

 

  • 二、                亮點成果
  • 學生高度投入與回饋正向

      根據課後問卷結果,高達94%的學生在「了解保安林重要性」與「願意參與永續行動」題項上給予5分評價,顯示課程成功提升學生的環保認知與實作動機。

  • 強化文化認同與地方情感連結

      89%的學生認為自己與好美里的文化產生連結,並願意參與或推廣社區行動。多位學生提到:「第一次親手為台灣沙灘盡一份心力」、「希望十年後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在好美里發芽」。

  • 深化USR精神與社區互動成效

      活動現場有居民自發送來飲料感謝學生,體現大學與社區間溫暖的雙向互動,也展現學生行動對社區產生的正向回饋。

  • 教學創新與數位學習結合

      虛擬實境定向活動與數位導覽App應用,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更生動的學習體驗,將環境與文化知識轉化為可行動的理解。

  • 整合跨領域資源促進永續學習

      課程整合人文、教育、農業與管理等多元系所師生參與,共同打造跨域合作與行動實踐的學習場域,為USR教學提供可再複製的模式。

    透過新聞稿的宣傳,讓嘉大學生與好美里社區連結更為深刻,也落實嘉大在偏鄉漁村,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歷程。

檢討與建議

  • 一、                檢討事項
  • 活動時間安排略顯緊湊

    學生問卷反映部分活動如「嘉好生態園」停留時間略短,學生尚未能充分吸收講解內容,即需轉場,建議未來可視天候與內容重要性調整時間配置。

  • 部分設施與體驗落差需調整

    有學生提及中午用餐與活動中心環境影響當下情緒體驗,建議可與社區協調提供更具地方特色的餐食選項,增進整體參與感受。

  • 交通時間與學生精力分配

    學生普遍清晨即從不同校區出發,部分反映體力負擔與早課時段影響參與狀態,建議未來若為全天型課程,可考慮提供接駁或延後集合時間。

  • 二、                後續建議
  • 深化學習歷程檔案與成果展現

    可規劃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歷程反思作品,如小短片、攝影集、行動報告,強化課後整合與成果可視化,並用於課程展覽或USR推廣。

  • 擴大與地方組織合作範疇

    未來可探索與好美里其他在地創生團體或學校、信仰團體合作開發特色活動,如宗教藝術、環境監測、社區媒體等面向,深化課程網絡與地方根基。

  • 建議開發延伸模組課程或寒暑期實作營

    本次學生參與度高、學習成果佳,未來可規劃延伸系列課程或短期密集工作坊,深化學生的實作經驗與主題研究,形成學生參與USR的持續動能。

 

課程教材

  1. 好美里介紹

 

2.好美里社區景點地圖(中英文版) 

3.好美圖鑑

4.校內新聞稿連結:

https://www.ncyu.edu.tw/ncyu/Subject/Detail/219643?nodeId=835 











 

築籬定沙完成後,運用廢棄竹片寫下體驗活動的感想,並將竹片掛在沙灘的木麻黃林中,有機會再回來看看成果。.jpg
 築籬定沙完成後,運用廢棄竹片寫下體驗活動的感想,並將竹片掛在沙灘的木麻黃林中,有機會再回來看看成果。.jpg
學生同心協力將拆解蚵棚架搬到築籬定沙的地點。.jpg
 學生同心協力將拆解蚵棚架搬到築籬定沙的地點。.jpg
學生將採集來的田菁設置在堆沙籬。.jpg
 學生將採集來的田菁設置在堆沙籬。.jpg
學生在好美海邊拆解廢棄蚵棚架,作為築籬定沙用的材料。.jpg
 學生在好美海邊拆解廢棄蚵棚架,作為築籬定沙用的材料。.jpg
學生同心協力一步步的在設置堆沙籬。.jpg
 學生同心協力一步步的在設置堆沙籬。.jpg
學生嘗試體驗將廢棄竹子再利用,綁成堆沙籬。.jpg
 學生嘗試體驗將廢棄竹子再利用,綁成堆沙籬。.jpg
師生一同在親手打造的沙籬前合影。.jpg
 師生一同在親手打造的沙籬前合影。.jpg
參訪由嘉大人社計畫與社區居民共同打造的嘉好生態園。.jpg
 參訪由嘉大人社計畫與社區居民共同打造的嘉好生態園。.jpg
社區居民特贈飲料來表達對嘉大學生表達感謝之意。.jpg
 社區居民特贈飲料來表達對嘉大學生表達感謝之意。.jpg
師生在載滿田菁的貨車前合影展示成果。.jpg
 師生在載滿田菁的貨車前合影展示成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