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結案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補助課程類別 | □通識實踐課程 ■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 □微學分課程 | □AI導入課程 □業師協同教學 □跨域共授課程 | □國際學者協同教學
| ||||||
課程名稱 | [嘉義巡禮]鄒族的天然遊戲場-里美步道 | ||||||||
授課教師 | 主授:孫麗卿 | 開課學期 | 113學年度第二學期 | ||||||
聯絡電話 |
| sunlc@mail.ncyu.edu.tw | |||||||
開課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 | 修課人數 | 生理男 | 4 | |||||
生理女 | 13 | ||||||||
其他 |
| ||||||||
結案報告公開 | 本人同意將結案報告書公開於高教深耕計畫相關網站。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人文關懷 | □跨領域 □問題解決 | □自主學習 □社會參與 | □國際化 | |||||
教學活動類型 可複選 | □講授法 ■課堂實作,主要由學生自行操作、討論、完成之實作任務。 □課程專題實作,需於期末提出專題報告/成果發表/展演等教學活動 □場域/產業/服務專題實作,於產業/社區等真實職場情境進行之專題實作,如實習專題或產品製作等。 □線上課程,如磨課師、開放式課程等由線上進行教學與評量之課程類型。 □數位學習科技輔助,如採用線上課程平台、線上評量、AR/VR等科技進行教學活動。 □延伸教學活動,如於暑假設計場域實習課程,協助學生將課堂成果進一步發展參與競賽等。 □其他,請說明: | ||||||||
課程執行場域 | □實體教室 □實體教室+線上教學 □實體教室+校內實習場域 ■實體教室+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等大學課室外場域) □校外場域+線上教學 □校外實習場域(包含業界、社區、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場域或合作夥伴場域) | ||||||||
課程目標 及內容 | 課程目標: 1.認識鄒族的狩獵文化和遊戲間的關係。 2. 學習利用天然素材製作鄒族童玩。 3. 學習觀察地形、就地取材,建造獵寮 課程內容: 一、遊戲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 在課程中,老師分享了自己作為鄒族成員的狩獵經驗,帶領學生更深入理解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間的緊密連結。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提到最喜歡獵野豬,因為「山羌太簡單了,獵野豬才有榮譽感。」這句話透露出在鄒族文化中,狩獵不只是為了生活所需,更是展現勇氣與技能的象徵。 老師介紹了鄒族狩獵山豬的三種傳統方式:
老師也提到,以前狩獵都是一個人上山,只帶一把短刀獨自進入山林,夜晚就在森林裡過夜。這種單打獨鬥的方式,不只是體能上的挑戰,更是一種與自然相處、學習謙卑與堅強的歷程。 二、里美步道的由來和步道中的動植物
里美步道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部落境內,原為鄒族原住民的傳統山林獵徑,長期以來是鄒族人從事狩獵、採集、生活與宗教儀式的通道。隨著社區發展與文化保存意識提升,當地居民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將這條歷史悠久的山路重新整理、規劃為「里美步道」,名稱取自鄒語「rime」(音近「里美」),意指美好、和諧之意,象徵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 步道沿途保有豐富的原始林相、竹林、動植物資源,並融合鄒族文化元素,如傳統童玩、獵寮建造與祭儀植物等,使這條步道不僅是健行旅遊路線,更是一條能夠認識在地文化、學習生態智慧的教育資源場域。 2. 認識里美步道中的動植物 遊戲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 本單元介紹鄒族傳統植物與其在文化、生活與遊戲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環境如何與部落智慧結合,體現永續利用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課程內容: 教師師示範鄒族如何向祖靈祈福,並沿路介紹植物:
特性:多年生藤本植物,莖部柔軟但韌性極強,葉呈心形。 用途: 咬爛葉子或莖敷在傷口上止血。 可製作天然繩索。 三角裂葉可食用,根部可製葛粉並加工成板條。 具中藥價值,有解熱、解毒的功效。
特性:傳統纖維植物。 用途: 外皮可抽絲織布。 嫩芽可作野菜,也能餵兔子。 葉子可供蠶食用。
特性:具有宗教與文化意涵。 用途: 巫師以兩個新芽唱古調進行儀式,用以溝通神靈與解夢。 整把嫩芽放入水中洗手,可達到淨化與避邪效果。
特性:屬南島語系植物,台灣特有的雌雄株植物。 用途: 果實鮮紅,成熟後可食用。 內皮纖維可製作傳統紙張。 曬乾纖維可當火種,利於野外生存。
特性:柑橘類植物,果實與葉片帶有特殊香氣。 用途: 鄒族巫師以新芽象徵純淨與神聖,進行與天神溝通的儀式。 香氣具有避邪與驅蚊蟲效果。
特性:根部含天然毒素羅通酮。 用途: 搗碎根部放入水中可降低氧氣,使魚類麻痺便於捕捉。 傳統捕魚方式,對環境影響小,魚仍可食用。
特性:果實呈紫黑或紅色,甜美多汁,營養豐富。 用途: 果實可食用。 木材堅硬,可用於建築與工具製作。 葉子為家蠶的重要食物。 三、建造獵寮 利用里美步道的地形、植物,建造獵寮 製作過程: 1. 選擇坡地作為基礎比較不會滑。 2. 利用兩側 Y 字型樹幹作為支撐,中間砍竹子作橫樑。 3. 頂部鋪上棕櫚葉,並順著水流方向放置,確保雨水能順勢流下。 4. 地面鋪上葉子。 四、製作童玩 利用箭竹、桂竹、蕎篙竹,製作以下童玩 A.風笛: 利用大刀將竹子剖面再各分四分竹條,再把竹條鋸到約 12 公分的長度。拿出小刀把子竹塊削成竹片,竹片厚度不可一 致需由厚到薄,厚度落在0.3-0.1公分。竹片削好後戳洞,用繩 子將竹片綁在細竹條上,即可完成。 B. 趕鳥器: 準備一段約三個竹節長度的竹子,先在兩端的竹片上刻出凹槽作為把手,使其成為兩片相連的竹片。接著,將中間一段竹子剖開一條縫,運用竹子的天然韌性,透過敲擊的方式,即可發出響亮清脆的聲音,達到驅趕鳥類的效果。 C. 竹炮: 首先,選擇一根較粗的竹子與一根較細的竹子,細竹需能夠剛好塞入粗竹的內部。粗竹必須保留一端的竹節,並將細竹鋸成比粗竹短約一公分的長度。接著,將粗竹的竹節鋸下,並固定在細竹的一端,作為推動時的握把。製作完成後,取濕紙巾或濕衛生紙塞入粗竹內部,用細竹推到底部,讓紙團緊貼竹節處。再放入另一個濕紙團,推至約粗竹中段的位置。最後,快速將細竹推到底部,因壓力瞬間產生,會將前端的濕紙團**「砰!」地一聲從竹炮中發射出去,產生聲響與驚喜效果**,是一種傳統有趣的童玩。 五、作業內容布達、意見回饋填答、心得分享 | ||||||||
具體措施與 亮點成果 | 1.與教師及學生相關的具體做法、成果亮點特色: (1)由文化講師楊啟川介紹里美步道中的動植物與鄒族文化間的關聯(如上述內容),學生深刻了解到植物對於鄒族人的用途,以及藉由挖掘的洞就能辨別穿山甲、山豬、山羌曾在此領域活動過。 (2)從無到有的獵寮搭建,學生也從陌生到熟識,搭建的獵寮也成為我們遮雨的午餐用餐區,學生在心得報告中都透漏其成就感和雀躍心情。 (3)童玩製作,許多同學是第一次使用鋸子、鐮刀,過程中也有人失敗過,但完成和遊玩時,是充滿喜悅的。 2.學生意見回饋 3.學生成果: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MI5cJAMGtO5eDnmtGDajgK-ztrJc0xVr?usp=sharing。 | ||||||||
檢討與建議 |
1. 執行上的問題或困難處: (1)山路的不確定性: 原本要開在10月份(上學期)的課程因颱風破壞步道而延期。本學期3/16開課前,一度聽到從阿里山公路往山美的道路封閉,後來確定只有大巴禁止登山,中巴士可通行的。因此,此門課受到天候和山路的影響很大,增加許多不確定性。 (2)學生的體能狀況: 在探勘時我已考慮到學生的體能狀況,所以僅步行里美步道的1/6,但還是有許多學生爬得氣喘吁吁,還有一位學生下山時就身體不適。 (3)天雨路滑: 趕在四月梅雨季前辦理活動就是怕下雨,老天爺還是在我們辦活動時下雨了,還好在我們蓋好獵寮吃午餐,準備下山時下,但天雨路滑還是有許多同學滑倒。 2. 教師或學生的變化: 大多的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鄒族文化、蓋獵寮、做童玩,對他們是很新鮮的。學生都很努力的完成獵寮、童玩和作業要求。作為教師的我,看到各科系的學生都能從這活動找到連結點,不僅覺得他們的連結很有創意也深感與有榮焉。 3. 自我檢討評估與改善機制 原本要製作的五種童玩,因為時間因素只能製作三種,而且其中一種趕鳥器,因過於龐大,許多學生未帶走。未來在童玩製作上會再修正為以能讓學生把玩和帶得走為主。 | ||||||||
佐證資料 (含活動剪影) | 活動相片: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S_VSHXmg9vGy09ip85FUBocqrVF39vop?usp=ha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