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 |||||||||
成果類別 |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 |||||||||
分項計畫名稱 | A2-1嘉義巡禮在地鏈結 | |||||||||
活動名稱 | [嘉義巡禮]36技走為上策-工藝手路之旅 | |||||||||
活動日期 | 113/10/06 | 活動時間 | 07:30-18:10 | |||||||
承辦單位 | 通識教育中心/莊淑瓊老師 | 活動地點 | 番路鄉-中埔鄉 | |||||||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 ||||||||||
參加對象 | 教職員 參加人數 | 1 | 學生 參加人數 | 30 | 校外 參加人數 | 1 | ||||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非必填,勾選數量不限) |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 ||||||||
關鍵能力 | □STEAM領域 □跨領域 ■ 社會參與 |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 □問題解決 | |||||||
活動內容 | 本次巡禮課程為期一天,共計10小時。上午於番路鄉下坑社區,學習柿子相關知識,包含種植、照顧、採收到加工。體驗石灰與真空脫澀、使用在地柿漆製作永生筆(樹葡萄枝)、參觀柿餅加工製程及農會展售中心。下午於中埔鄉進行課程,分別為可敬高手可可農場與紅瓦貓環教基地,在可敬高手農場,認識台灣少數的可可種植環境與巧克力的製程,使學員認知到在地農作如何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最後,於紅瓦貓社區聆聽場域社區營造、環境教育的歷程,並進行檳榔染體驗,學習將低產值的作物轉化為社區營造藝術品。 | |||||||||
執行成果 請敘述活動具體成效(如:參與者的收穫、回饋、反應,或Q&A問答紀錄等) | 傳統工藝往往隱身巷弄角落,卻仍是文化傳承的推手。本回課程帶領同學以嘉義縣番路鄉為起點,先認識重點農產業柿子以及柿餅加工過程,由理事長帶領至柿園採摘柿子並實驗傳統石灰脫澀及現代真空脫澀技術的差異。其後使用柿漆及樹葡萄枝手作永生筆,接著由蝌蚪工坊介紹漆器的製作工法及漆器。下午則參觀可可樹栽種與巧克力製作工法,以及參觀紅瓦貓環境教育基地,認識檳榔染植物染整技法並手作體驗,學生能由更多元工藝的角度認識生活,拓展對美學的視野,認識地方風土,理解生活技藝的文化脈絡。 學員中有來自馬來西亞、日本的學生,在課後回饋中提到體驗到很多的台灣鄉村文化與農村產業和實作體驗,尤其感受到台灣樂而好禮的人情味。巡禮課程成為最好的國民外交行程,傳遞屬於嘉義風土民情的美麗善良。外籍學生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再參加這樣的鄉土文化體驗行程,能更深度了解他們本來就認為很美麗的台灣。 參與課程後,學員們對於三項產業皆有更深入的了解,摘錄其描述如下: 「深刻體會到社區、工藝與產業之間緊密的聯繫。在番路鄉的柿子農場與加工廠,體驗了從採摘到脫澀的過程,了解了柿子脫澀的技術和柿餅製作的精細,展現了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 「樹葡萄製作的永生筆與檳榔染布則讓我看見了當地人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具潛力的產品,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可可農場的參觀則讓我了解到農業與食品加工的潛力,通過創新產品吸引觀光,為當地帶來可持續發展。這些活動展現了當地居民的創意與堅持,也讓我思考如何將永續、環保與地方創生理念融入未來的生活與社會貢獻。」 綜上所述,可見本課程對於學生學習與思考甚有成效,往後課程可於產業推廣部分多加著墨,加深青年學子投入在地產業及地方創生的動力。 | |||||||||
檢討與建議 (活動反思檢討) | 根據學員課後回饋,課程中最喜歡番路柿園採柿脫澀及永生筆製作體驗,對於彈藥庫即將轉型成淺山野藝術路徑感到好奇及其待,對於紅瓦貓環境美學教育推廣以檳榔染布及新創許多作品覺得新奇且有意義。就是可可農場可敬高手則因當日天氣過於悶熱、蚊蟲過多導致無法專心聽講,有學員建議縮短戶外聽講時間,以免蚊蟲攻擊以致無法維持專注度。 參訪行程乃往嘉義縣淺山移動,因參訪點的位置與個別組織規模不一,上下車不見得能有相對應的停車場。例如到可可農場點時遊覽車必須停靠於縣道路旁,可考量更適當的停車地點,方便學員上下車。
| |||||||||
佐證資料 | 請檢附活動海報、簽到表、活動講義、照片原始檔、影片等相關成果 若檔案容量較大,請上傳至雲端並提供下載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