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實踐課程:植物栽培與應用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分項計畫名稱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通識實踐課程

活動名稱

植物栽培與應用

活動日期

113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時間

週五13:20-15:10

承辦單位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何坤益老師

活動地點

綜合教學大樓A32-113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參加對象

教職員

參加人數

2

學生

參加人數

45

校外

參加人數

0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勾選數量不限,若無可不勾選)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鍵能力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問題解決

活動內容

       學生學習種子處理、培育、扦插、嫁接、修枝、採集、標本製作及萃取等基礎知識,配合實作課程加深印象,透過心得回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並於16週進行期末考驗收。

執行成果

    多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些植物栽培的技巧和知識,但他們不對此感到艱難生澀,大多仰賴於老師及助教的協助,使其解決許多困難;此外學生皆反應課程實作多且有趣,讓他們能夠從實際操作學習許多新知,不僅對於栽培育種有近一步的認知,更因此對於周遭環境的樹木多了幾分注意。

檢討與建議

(課程反思檢討)

這門課程的設計期待讓學生透過實作學習植物栽培的基本知識與技巧,從學生的滿意度問卷結果來看,整體滿意度相當高,期中和期末的平均分別為4.697和4.792,顯示對於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的認可。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實作多且有趣,不僅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也讓他們對植物的認識有了顯著提升。在授課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太提問,這可能是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此外,學生在作業,許多學生選擇在最後一刻提交作業,這對於評量作業造成一些困擾。

在整個過程深刻獲得經驗累積,學生可在實作中應獲得了實際的技能,並對植物栽培有更深的體驗與瞭解,有助於未來生活技能之正面影響。也透過與學生的互動,能更其需求與困難,於未來課程的將加以改進:如將考慮在課堂上設置更多的互動環節,例如小組討論或即時問答,以鼓勵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而增加參與感。也針對作業繳交的問題,可以設置明確的中期檢核,讓學生在課程進行中逐步提交作業,這樣可以減少最後一刻的壓力。再根據學生的反饋,考慮增加更多的實作課程,並安排實地參觀植物園等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環境中學習。期待課程有助於學生學習效果,透過不斷的修改與調整,希望更符合學生需求而調整課程內容。

里長講解蒸餾槽運作方式.jpg
 里長講解蒸餾槽運作方式.jpg
學生將完成的皂基倒入皂模中.jpg
 學生將完成的皂基倒入皂模中.jpg
老師講解嫁接要點.jpg
 老師講解嫁接要點.jpg
同學將扦插苗插入盆栽中.jpg
 同學將扦插苗插入盆栽中.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