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實踐課程: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表單

主軸名稱

【A主軸】教學創新精進

成果類別

□講座 □工作坊 ⬛課程 □會議 □參訪 □____________

分項計畫名稱

A3-2通識深化多元學習:通識實踐課程

活動名稱

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

活動日期

113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時間

週三3-4

承辦單位

教育學系
陳佳慧、黃振恭朱珊玟老師

活動地點

民雄校區人文館J104

*請檢附活動簽到表佐證

參加對象

教職員

參加人數

3

學生

參加人數

41

校外

參加人數

 

請勾選本次活動相關聯之項目(勾選數量不限,若無可不勾選)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關鍵能力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問題解決

活動內容

這門課程主要透過社會設計的理念,結合環境永續議題、文化創意與社區遊程設計,讓學生探索嘉義地方社區的社會關係與公共議題。課程活動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 概念理解與小組討論:課程初期引導學生理解社會設計的基本概念,並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進行相關案例討論與小組合作,形成初步設計構思。
  • 實地踏查與設計實作:學生以布袋好美里為場域進行兩次校外見習,與當地居民互動,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資源及現況問題,並收集反饋,為設計調整提供基礎。
  • 體驗活動設計與優化:小組根據實地見習的結果,進行體驗活動的細節規劃,包括流程設計、資源配置與風險評估。逐步優化設計,確保活動的可行性與連貫性。
  • 期末成果報告與實地驗證:學生需完成書面報告,並進行口頭簡報,展示設計成果。同時參與現場模擬演練,由在地設計導師及居民評估實際實踐的可行性。
  • 自主學習與反思:課程結束時,學生需提交一份基於整個設計過程及實地見習經驗的反思報告,深化對社會設計及地方實踐的理解。

整體來說,課程著重於跨領域合作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透過在地行動創造公共利益,並強化其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執行成果

本次課程以好美里社區為場域,透過實地探訪與跨領域合作,設計並執行多項結合創意與教育的活動,具體執行情形如下:

  • 課堂學習
    • 課堂上課程安排,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Open AI人工智慧學習、偏鄉漁村認識等課堂討論活動,建立學生基本的在地實踐能力,融入社會設計議題。
  • 活動設計與執行
    • 活動內容涵蓋 乾燥花書籤製作安全帽彩繪垃圾魚海洋保育遊戲環保杯彩繪 以及 湯圓製作、漁村音樂會 等,成功結合實作與教育功能,讓參與者在體驗中增進知識。
    • 融入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如健康福祉(SDG 3)、海洋保育(SDG 14)與終身學習(SDG 4),活動設計注重實用性與趣味性。
  • 居民參與與互動
    • 當天活動中,居民踴躍參與。例如,安全帽彩繪活動讓居民不僅表達創意,還逐步形成交通安全意識。有居民在活動後表示,未來騎車會主動戴安全帽,反映行為的正向改變。
    • 在乾燥花製作活動中,居民展現創意,並透過手作加深對終身學習的認同。
    • 問答遊戲與互動性設計(如垃圾魚活動)成功激發居民對海洋保育的關注,並提升對塑膠污染議題的理解。
  • 參與者的收穫
    • 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到跨領域合作的實務操作,提升了團隊合作能力與創意思考能力。例如,部分學生提到,與居民互動讓他們對地方文化與傳統有更深的理解,並加強了社會關懷意識。
    • 在活動結束後,居民對活動給予積極回饋,表示活動內容具創意且能提升生活技能。一位長者在參加環保杯彩繪後驕傲展示作品,表達對活動的高度滿意。
  • 挑戰與改進建議
    • 部分居民因技術或信心不足,參與度較低。學生建議未來提供模板或簡化活動設計,以降低參與門檻。
    • 受限於時間與資源,部分活動未能完全融入在地元素,如乾燥花原料未能就地取材。未來可探索長期合作模式,提升活動的持續性與影響力。

成效與反應

透過社會實踐課程,學生理解了如何運用創意與知識改善社區生活,而居民則從中體會到社會參與的價值與樂趣,為雙方帶來正向影響。

檢討與建議

(課程反思檢討)

課程反思與檢討

  • 課程目標的實現情況:本課程成功結合了實地實踐與跨領域合作,學生在過程中展現了積極參與的態度,並透過創意活動提升了對社區問題的敏感度。然而,部分學生反映,雖然課程內容具挑戰性,但部分活動的準備過程較為繁瑣,對於非相關科系的學生而言可能增加了負擔。
  • 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的契合度:多數學生認為課程能夠結合學科專業與實踐需求,特別是在活動設計中體現了實用性與創意性。例如,乾燥花製作、安全帽彩繪等活動在學生中獲得高度認可。然而,也有學生反映部分活動(如乾燥花原料的準備、交通安全宣導)在資源整合和時間安排上存在挑戰。建議未來可設計更多資源簡易、操作靈活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能更高效地完成課程目標。
  • 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課堂上,教師和助教積極參與活動規劃與指導,幫助學生從模糊的概念到實際執行形成清晰方案。學生在問卷與心得中多次表達對授課教師與助教的感謝,認為其指導對活動成功起到了關鍵作用。不過,在活動執行階段,少數學生反映與居民的溝通時,語言或文化隔閡可能導致部分設計的效果未如預期。建議未來可提前進行模擬練習或文化敏感度培訓。
  • 問題與挑戰:受到資源與時間限制,部分活動(如乾燥花原料的準備與垃圾魚活動設計)因為材料供應與運輸問題未能完全實現預期效果。另外,雖然居民參與度整體良好,但對於技術性要求較高的活動,有些居民表現出信心不足或興趣不大。建議未來為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提供多樣化的活動選擇,並搭配適合的引導方法。

未來改進建議

  • 強化課程結構與持續性
    • 建議為課程增設階段性成果展示或簡報,讓學生能在課程中更清楚了解學習目標進展。
    • 增強課程活動的持續影響力,例如與當地機構合作,將活動材料與指導留存,作為長期推廣的基礎。
  • 資源整合與簡化
    • 在活動設計階段,應注重資源的在地性與可得性,以減少材料準備的繁瑣過程。例如,利用好美里的本地植物作為乾燥花材料,有助於增強活動的地域特色。
  • 提升學生能力與居民互動
    • 提供更多實地模擬或練習機會,特別是在與居民互動方面(如語言與文化溝通技巧)。
    • 設計更多簡單易行且能增強居民自信心的活動,讓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 多樣化課程內容
    • 考慮將課程內容進一步拓展,例如納入更多與當地文化相關的活動,或者通過數位科技手段輔助活動實施,以吸引更廣泛的參與者群體。

 

佐證資料

請依序填寫檢附資料,如:學生作品、上課講義、問卷與滿意度分析表、教學助理學習心得、活動紀錄,並附上相關上課成果紙本書面資料……

第一組 藝術與永續.jpg
 第一組 藝術與永續.jpg
第二組 花葉年華.jpg
 第二組 花葉年華.jpg
第三組 魚你同在海洋保育宣導環保杯彩繪活動.jpg
 第三組 魚你同在海洋保育宣導環保杯彩繪活動.jpg
第四組 畫出安全感.jpg
 第四組 畫出安全感.jpg
第五組 音音美代子.jpg
 第五組 音音美代子.jpg
第六組 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jpg
 第六組 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