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社群結案報告:中國思想史(一)先秦思想

國立嘉義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果結案報告

社群名稱:中國思想史()先秦思想

社群類別:經驗交流組 □產學研發組 □創新教學組

社群性質:□STEAM領域人文關懷□自主學習跨領域□國際化□其他_____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請勾選本計畫相關聯之項目(非必填,勾選數量不限)

1.終結貧窮□2.消除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權□6.淨水及衛生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0.減少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及生產□13.氣候行動 14.保育海洋生態

15.保育陸域生態□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7.多元夥伴關係

社群召集人:蔡忠道

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連絡電話:0975203969

E-mailwhale@mail.ncyu.edu.tw

社群成員資料:

系所

成員姓名

授課科目/專長

中國文學系

蔡忠道

先秦儒道、魏晉玄學

中國文學系

蘇子敬

宋明理學

中國文學系

馮曉庭

經學

中國文學系

許尤娜

佛教思想

教育系

劉馨珺

法制史、隋唐史

應用歷史系

郭至汶

跨文化研究、國際漢學

中國文學系

張晏菁

道家思想、佛教文學

 

成果記錄列表:

項目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主講者

1

113/04/24

天人之際_中國思想的起源與思考視野

蔡忠道老師

2

113/06/19

士人與社會:從武士到儒士

劉馨珺老師

3

113/09/18

莊子寓言

張晏菁老師

4

113/09/25

墨子思想與終極關懷

吳進安老師

5

113/10/23

AI遇到歷史學

郭至汶老師

 

產出研究

著作

本期成果項目

發表數量

名稱

期刊論文

2

日常老和尚《孝經》詮解、

論語篇章系統性-以〈里仁〉、〈公冶長〉為例

□出版著作

 

研討會論文

2

朱熹論語系統性析論、

《論語・衛靈公》篇章系統性析論

□技術報告

 

申請計畫

□科技部計畫

 

□產學合作

 

□教育部計畫

 

□其他計畫

 

其他產出

 


社群活動

活動場次一

一、活動資訊:

主題:天人之際_論中國思想的起源與思考視野

講者:蔡忠道老師

時間:113/04/24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209-2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人,學生   4   

三、活動內容:

透過天人之際的視角,論述中國思想的起源及其方向

四、活動Q&A

天人之際的內涵,及其與中國思想基本方向的關係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中國思想的基調就是天人合一,因此,此論題牽涉到中國思想整體的理解。

六、檢討與建議:

時間較短,無法暢所欲言。


活動場次二

一、活動資訊:

主題:士人與社會:從武士到儒士

講者:劉馨珺老師

時間:113/06/19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209-2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4   人,非社群成員      人,學生  1   

三、活動內容:

論士人的抱負、現實關懷與局限。

四、活動Q&A

士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克服的方法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士人是思想史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對於士人的深刻理解,士了解思想史的關鍵。

六、檢討與建議:

不同領域的對話,相當精采,有時或有專業落差。


活動場次三

一、活動資訊:

主題:莊子寓言

講者:張晏菁老師

時間:113/09/18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209-2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人,學生   4    

三、活動內容:

寓言承載了莊子的思想,如何落實到教學現場。

四、活動Q&A

故事呈現思想之間的落差、效果,以及侷限。請由此列敘寫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道家,中國思想的重要主軸之一,充滿現代智慧,很能引發學生對中國思想史的好樂。

六、檢討與建議:

如何在通俗與深刻之間取捨,是教學現場很大的挑戰。


活動場次四

一、活動資訊:

主題:墨子思想與終極關懷

講者:吳進安老師

時間:113/09/25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209-2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1   人,學生   5  

三、活動內容:

墨家思想的深刻與終極關懷的時代性

四、活動Q&A

終極關懷的興起與現代應用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墨家,或認為簡單。如果深究之,則充滿深切的現實關懷與宗教精神,本講次引發大家很多省思。

六、檢討與建議:

哲學語彙的通俗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活動場次五

一、活動資訊:

主題:當AI遇到歷史學

講者:郭至汶老師

時間:113/10/23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209-2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人,學生   4   人;請檢附活動簽到表(見佐證資料)

三、活動內容:

老師剛從歐洲回來,將其近幾年參與AI的研究,與歷史專業結合。

四、活動Q&A

AI的應用及侷限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AI潮流席捲世界,中國思想史怎樣結合AI,是一個必須理解的議題。

六、檢討與建議:

跨領域的專業,不易跨越的門檻。


社群執行成效

一、社群活動概述:

本社群由中文系、應歷系、教育系跨學院三個系的老師組成,這些老師都是研究中國思想專長的老師,多數具有教授中國思想史的課程經驗,因此,這樣的社群有相當的同質性,相互溝通論述能非常容易深入。再者,成員來自中文、哲學與歷史的不同專業背景,相互討論攻錯,非常精彩。此外,大家教學研究工作繁忙,透過社群,彼此認識熟悉,期待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激盪更多教學成果與學識能量。

二、整體活動執行成果效益:

本期教師社群辦理五場講座,教師參與踴躍,會後討論熱烈,還有大學部同學主動參與,可見這樣的社群活動能帶動師生的研究與學習。老師透過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化彼此的研究與教學;同學透過講座的學習,開展視野。

老師們分享的PPT,都是教案的雛型;相關的研究也成為論文,在會議與期刊發表。

三、社群召集人及成員之意見與回饋:

整體問卷調查滿意度都超過4.5,社群的老師都非常肯定社群提供情感、學術交流的平台,大家認識了新朋友,理解更多先秦學術研究的新成果與新視域。

四、社群反思檢討:(如社群活動是否符合教師所需,對於教師自我成長的助益,或活動執行之困難處等)

時間的安排很費精神,未來可考慮部分線上的方式。

社群成員以人文學科為主,應該廣邀校內其他學院老師參與。

共同討論
 共同討論
講座交流
 講座交流
講座交流
 講座交流
講座交流
 講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