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成果報告書
一、課程基本資訊 | |||
開課學院 | 人文藝術學院 | 開課單位 | 外語系 |
授課教師 | 王莉雰 | 業界專家 (服務單位) | 邱星崴 (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 |
課程名稱 | 社會語言學 | ||
必/選修 | □必修 ¢選修 | 學分數 | 2 |
教學方式/類別 | □實習課程 ¢非實習課程 | ||
開課年級 | ¢大學部四年級 □研究所 年級 | 實際選課人數/開課人數上限 | 29/50 |
業界專家 參與人數 | ※請務必填寫 1人 | 業界專家參與 教學課程 時數及日期 | ※請務必填寫 2024/11/19 兩小時 |
◎配合本校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第三點:本人(請簽名) 全學期主持課程教學,並協助業師完成相關教學準備工作,專任(案)教師須於業師協同教學時共同參與及引導教學活動進行。 | |||
二、課程執行情形 | |||
(一) 課程執行資料 | |||
業師授課方式:□ 實務操作教學、實習課程 □ 校外參觀、體驗學習 □ 指導專題製作、專題競賽 ¢ 實務經驗分享 □ 輔導證照考試 □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協同教學內容紀錄 | |||
本演講從客家文化的日常生活談起,深入探討了語言與文化保存的關聯,以及在現代化與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族群文化的生命力。 講者邱星崴開場談到,客語的使用場域往往深嵌於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例如「控窯」或「竹編」等傳統活動。他也分享了如何結合地方物產(如東方美人茶、鴨間稻米)與傳統技藝(如磨米、竹編)創造新的文化空間,讓客語成為這些活動的溝通媒介。他強調,這些傳統技藝的語言表達,往往經過生活情境的精煉,具有高度的文化內涵。例如,用「推土礱」形容螳螂的動作,反映了語言與生活的緊密連結。這些活動中的專有名詞體現了語言的文化厚度,例如用客語描述不同形式的跌倒,這些精準的詞彙無法單靠華語翻譯或簡化傳達。然而,隨著生活情境的現代化,這些語言環境逐漸消失,使得語言難以自然地傳承。現階段他也正在努力重新構思並重新開放受到觀光衝擊的南庄文化空間。許多地方已經被重新利用或消失,因此迫切需要找回這些空間,例如舊煤礦和隘勇線。他們計劃逐步將這些大型文化空間轉變為不再服務於資本主義,而是能夠延續文化的場所。 針對政府的語言政策,演講者批判了當前政策的形式化,例如語言認證與補助雖花費巨資,但卻未能真正增進語言的活力。他認為目前的方法往往將語言簡化為類似於第二語言(ESL)的系統,僅關注教學和考試。邱星崴強調,語言必須融入日常生活,並且需要在傳統與現代生活的雙軌框架下運作。僅僅在家裡教語言是不夠的,因為家裡缺乏像微積分或人工智能這樣的現代術語。解決這些缺口需要政府的支持,因為正是政府的政策導致了這些語言發展的缺失。沒有這樣的支持,語言復振可能會像台灣的英語教育一樣,學了多年卻成效甚微。相較之下,他提倡以生活為核心的語言復振策略。例如在老人照護、地方交通等服務中融入母語,以恢復語言的使用場域。他以自身推動南庄的交通系統為例,提到如何透過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讓在地居民能夠重拾過往的社群互動,也促進語言的活絡。 接著,演講者提到了文化復振過程中的世代衝突。年輕一代希望保存並創新文化,而年長一代則往往優先考慮經濟利益,例如將農地改建為高樓或工廠。演講者認為,這些分歧無法僅通過對話解決,而是需要透過合作行動來建立信任和社會聯繫,進而促進理念的交流。實際的成果比言語說服更具說服力。 演講者將這些議題與語言聯繫起來,強調語言復振必須嵌入更廣泛的文化和社會框架中。例如,長照服務員用長者的母語與他們溝通,就是將母語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種具體方式。然而,他們也承認,僅將母語保留在農村是不夠的。像廣東話在香港的活力,源於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相對而言,台灣的現代化是透過華語完成的,這是多重殖民歷史的結果,導致母語在現代詞彙上的缺乏。要在當代情境中延續這些語言,克服這些歷史和社會挑戰是必須的。 演講者特別指出,語言復振不僅是保存單一詞彙,而是重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覆蓋」與「捲動」關係。覆蓋指的是語言能否完整涵蓋一個生活場域,捲動則是指語言能否跨越不同社會階層與互動場景。 | |||
三、成效評估 | |||
1.是否達到申請書之預期程效?(請檢視申請書) | 講者邱星崴具有社會學、人類學等跨學科背景,使他對影響客語使用與保存的社會、文化因素有更為全面的理解。再者,他具有在地知識以及耕耘在地社群的親身經驗,也十分重視客家長者與後生的合作,使他能夠為客語復振的挑戰、契機、和社會語言學中的語言維護和語言轉移提供第一手觀察。在演講中他以自身專業背景梳理客家族群雖在與政府協商中大獲全勝,但客語卻仍然示微提出自身觀察,甚至藉由自己投身地方創生去解決客語危機以維持客語活絡的情境,希望賦予客語在客家庄的捲動性與覆蓋性。以質性成效來看,學生的確從講者獨特的專業與人生經歷中,了解客語現存的危機以及該如何結合地方創生給予客語更多生命力。以量化成效來看,講者也提供內容詳實的簡報1份,達到申請書之預期成效。 | ||
2.學生對於業界專家參與授課的反饋? | 學生於滿意度分析中,給予此次演講平均4.57之滿意度,就此數值看來演講內容受學生歡迎,學生亦在開放式問題中給出經過深思熟慮且正面、真誠之回饋:
演講結束前有學生問到:「因為我們都不是客家人,那在關於客家的文化議題方面,我們算是外面的人 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對待客家文化?」 講者回應道:「客家人可能也沒有想要被特別對待,你可以把族群的主詞抽換成任何一族,達悟族也可以泰雅族也可以,或是新住民也可以,移工也可以,其實都可以抽換。甚至是一些身心障礙者,聽障想要怎樣被對待、視障想要怎樣被對待,其實都可以抽換。我們現代的這種生活方式有一個規格,不符合這個規格的人就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阻礙。 比方說像我阿公他根本不會華語,或十幾年前我很常帶活動、帶年輕人到村莊裡面玩,鄰居阿婆她第一句話都是說:「對不起我不會講華語」。為什麼你要抱歉?為什麼不會說華語你要抱歉?我心裡很難過,可是現在的主流就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舌頭都是被整個現代體系這樣殖民,當然也有些人會說這樣不好嗎?大家有同一個語言這樣比較有效率啊。這個說法我覺得已經很過去式的想法了。一個語言是一個宇宙,一個語言裡面的厚度跟分量不是我們淺薄地用另一種語言就可以帶過的,不然全部講英文,華語也不要覺得自己最大,蔣中正如果有能力當初來台灣幹嘛不講英文?或是如果講效率的話,1949來台灣的才400萬人,去學台語不是更有效率?為什麼要逼600萬人跟著蔣中正學華語?其實背後都是權力。 所以我覺得現在互相的尊重是重要的,支持的方式就是我們現在這一代人有那個共識,知道每一種語言背後承載的訊息量,種種的東西都該被保存。 | ||
3.您對本次引進業界專家協同教學的感想? | 講者帶給學生極為豐富且深刻的獨到見解,補充課堂上關於社會語言學概念的實例,給學生極大的思想衝擊。 | ||
4.產出與後續合作的情形為何?(例如共同指導學生產出作品、與業師所屬場域進一步合作等) | 與講者商量未來將課堂帶至南庄校外教學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