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果結案報告
社群類別:■經驗交流組 □產學研發組 □創新教學組
社群性質:□STEAM領域□人文關懷□自主學習■跨領域□國際化□其他_____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請勾選本計畫相關聯之項目(非必填,勾選數量不限)
□1.終結貧窮□2.消除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權□6.淨水及衛生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0.減少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及生產□13.氣候行動 □14.保育海洋生態
□15.保育陸域生態□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7.多元夥伴關係
社群召集人:陳明聰、江俊漢
系所單位:特殊教育學系
連絡電話:05-2068213
E-mail:chunhan@mail.ncyu.edu.tw
社群成員資料:
系所 | 成員姓名 | 授課科目/專長 |
特殊教育學系 | 陳明聰 | 智能障礙、輔助科技 |
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 | 許雅雯 | 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心理計量與統計方法、測驗編製與評量、運動心理諮詢 |
幼兒教育學系 | 賴孟龍 | 嬰幼兒認知發展與數學發展 |
外語系 | 龔書萍 | 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實驗語意學 |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 楊朝旺 | Microprocessors application、CPLD digital circuit design、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ensors |
特殊教育學系 | 江俊漢 | 學習障礙、教育神經科學 |
教育系 | 張晉偉(博士生) | 眼動儀操作與實驗設計,幼兒認知發展 |
成果記錄列表:
項目 | 活動日期 | 活動名稱 | 主講者 |
1 | 4/29 | 第一次社群活動 主題:偏鄉教育現況與因應之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運用
| 賴孟龍、龔書萍、江俊漢 |
2 | 5/31 | 第二次社群活動 主題:教育、語言與神經科學跨領域的 | 龔書萍、江俊漢、陳明聰、許雅雯、楊朝旺 |
3 | 6/25 | 第三次社群活動 主題:語言習得、兒童認知發展、運動心理等神經基礎與教學法應用 | 龔書萍、江俊漢、陳明聰、許雅雯 |
4 | 7/23 | 第四次社群活動 主題:教育科技與學生認知發展-在數位學習中的運用 | 龔書萍、江俊漢、陳明聰 |
產出研究 著作 | 本期成果項目 | 發表數量 | 名稱 |
□期刊論文 | - |
| |
□出版著作 | - |
| |
■研討會論文 | 2件 |
| |
□技術報告 | - |
| |
申請計畫 | □科技部計畫 | - |
|
□產學合作 | - |
| |
□教育部計畫 | - |
| |
□其他計畫 | - |
| |
其他產出 |
|
活動場次一
一、活動資訊:
主題:偏鄉教育現況與因應之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運用
講者:江俊漢
時間:4/29 12:10-13:30
地點:線上會議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0 人,學生 1 人
三、活動內容:
1.序幕,闡明該社群的存在意義與與目標方向
2.江俊漢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注意力對於閱讀的影響」
3.社員針對江俊漢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4.賴孟龍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眼動的軌跡圖」及「幼兒的視覺注意力」
5.社員針對賴孟龍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6.龔書萍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學習者的眼動表現」
7.社員針對龔書萍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8.結語,總結今日的討論內容,並探討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四、活動Q&A:
(1)Q:一般兒童與閱讀障礙兒童的的視覺注意力有差異嗎?
A:有,在閱讀時的視覺搜尋能力與眼動表現皆有差異
(2)Q:偏鄉的刺激少,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嗎?
A:會,偏鄉學生的學習表現低落也許與刺激不足與社經地位有關
(3)Q:幼兒在進行中文與英文的閱讀時的表現有差異嗎?
A:目前不清楚,未來可以朝著此方向進行研究比對
(4)Q:幼兒在執行眼動實驗時,有沒有什麼須知是必須注意的呢?
A:最重要的是「視力部分」,要確定幼兒為正常視力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1.建立支持性環境:創建一個支持性和尊重的環境,讓教師感到安全和舒適分享自己的想法、經驗和困惑。這可以通過鼓勵開放式的討論、建立互信關係和提供專業支持來實現。
2.提供專業發展機會: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專業發展機會,包括工作坊、研討會、線上課程等。這些機會可以幫助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並且與最新的教育趨勢和研究保持同步。
3.鼓勵合作與分享:創建鼓勵合作和分享的文化,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這可以通過建立教學團隊、分享教學資源和經驗交流來實現,從而提高教學效能和學生學習成果。
4.提供反思和評估機會:鼓勵教師進行反思和自我評估,以及相互間的評估和反饋。這有助於教師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改進的空間,並且持續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六、檢討與建議(活動反思檢討):
1.擴大社群規模與多元性:未來應該致力於擴大教師社群的規模和多元性,吸引更多不同背景和專業領域的教育工作者參與其中。這樣可以促進更廣泛的知識交流和學習,並且豐富社群的專業資源和視野。
2. 加強技術支持與線上平台: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的教師社群可以加強技術支持,建立更強大的線上平台,提供更方便、即時和互動性強的專業發展工具和資源。這樣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進跨地區和跨國的合作和交流。
3. 深化專業合作與跨學科整合:未來的教師社群可以更深化專業合作,跨學科整合,促進教育領域內不同專業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這樣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促進教育改革和創新的發展。
4.建立長期的專業發展機制:教師社群應該建立長期的專業發展機制,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和支持,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這需要教育機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建立起全面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和生態環境。
活動場次二
一、活動資訊:
主題: 教育、語言與神經科學跨領域的合作
講者:江俊漢
時間:5/31 12:10-13:30
地點:線上會議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7 人,非社群成員 0 人,學生 2 人
三、活動內容:
1.序幕,陳明聰老師進行主題為利用眼動技術探討探討特殊教育學生學習特質之介紹
2.老師們針對明聰老師提出的主題進行討論與發問
3.楊朝旺老師進行分享 主題為腦波控制四軸飛行器之腦機介面設計研究
4.江俊漢老師進行分享 主題為聲韻覺識、字型知識與注意力的發展與詞彙學習的關係與介入:腦波與眼動之研究
5.書萍老師進行語言研究之分享
6.雅雯主任進行分享
7.俊漢老師針對本次討論主題進行整理與回饋
四、活動 Q&A:
(1)雅雯主任 Q:在體育領域,利用阿法波跟貝塔波可以改善運動員的精準動作嗎?
朝旺老師 A: 這是個可以嘗試的內容。
(2)雅雯主任 Q:在特教領域是不是本來就有方法來幫助他們進行這些事情?
俊漢老師 A:是的,但我們還是會期待不同的研究假設來進行訓練。
(3)俊漢老師 Q:如果自閉症學生需要進行詞彙預測的學習的話,對於他們而言難度會不會太高?
書萍老師 A:若有該情形除了可以先進行能力篩選之外,也可以再思考調整的方法。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1.建立一個支持性和尊重的環境,讓教師感到輕鬆和舒適分享他們的想法、經驗。
3.提供豐富多樣的專業發展機會,例如工作坊、研討會、線上課程等,幫助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與最新的趨勢和研究保持同步。
3.倡導合作與分享的文化,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4.鼓勵教師進行反思和自我評估,接受相互間的評估和反饋。
六、檢討與建議(活動反思檢討):
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的教師社群可以加強技術支持,建立更強大的線上平台,以提供更便捷、即時和具有互動性的專業發展工具和資源。
2.未來的教師社群可以更深化專業合作,跨學科整合,促進不同專業領域間的交流和合作。
3.建立長期的專業發展機制是必要的。教師社群應該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和支持,協助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活動場次三
一、活動資訊:
主題:語言習得、兒童認知發展、運動心理等神經基礎與教學法應用
講者:江俊漢
時間:6/25 12:10-13:30
地點:打貓廚房(實體會議)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0 人,學生 0 人
三、活動內容:
1.序幕,江俊漢教師介紹本次社群主要討論的相關議題
2.江俊漢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正字學習」;社員針對江俊漢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3.許雅雯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體育視覺訓練SVT」;社員針對許雅雯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4.龔書萍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句法複雜性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社員針對龔書萍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5.結語,總結本日的討論內容,並探討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四、活動Q&A:
(1)Q:探討正字學習的主要目的為何?研究時需要用什麼方法呢?
A:主要目的為探討「字彙性」;使用了眼動追蹤技術監測正在執行學習任務的學生。
(2)Q:近年來,體育視覺訓練SVT的技術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呢?
A:現代數字SVT技術的具體應用包括在自然訓練活動中部署基於感知學習的訓練計劃和使用虛擬現實模擬來提高特定運動的視覺和認知能力
(3)Q:句法複雜性會如何影響L2(第二語言)聽者的預測能力?
A:句法複雜性會導致L2聽者在預測即將出現的語言信息時的效果延遲,表示在處理複雜句子時,認知需求增加。
(4)Q:根據句法複雜性的研究,對於語言的學習有什麼啟示嗎?
A:研究表明,語言學習中的句法複雜性會影響預測能力,教師和教材設計者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學習者提高語言處理能力。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以下列出了神經基礎、教學法應用及其與教師成長的關聯和具體實施方案:
(一)語言習得
神經基礎與教學法應用:
1.教師需要了解布羅卡區和韋尼克區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設計適當的語言活動
2.教師應該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3.沉浸式教學法:教師可以使用沉浸式教學法,提供真實語言使用情境
(二)兒童認知發展
1.大腦發育階段:教師需要了解不同發育階段的認知特點,設計適宜的教學活動
2.執行功能的作用:教師應該強化兒童的工作記憶和注意力控制,提升學習效率
3.發展適宜性教學:根據兒童的發展階段設計教學活動,確保教學內容符合認知水平
(三)運動心理
1.神經基礎與教學法應用:教師需要了解基底神經節和小腦在運動學習中的角色,設計合適的運動訓練。
2.運動與認知功能的聯繫:教師應該設計綜合運動和認知訓練的課程,促進全方位發展。
3.漸進性訓練:教師可以使用漸進性訓練方法,從基礎動作逐步提高到複雜動作。
4.反饋和自我監控:通過即時反饋和自我評估,提高技能掌握。
(四)教師成長
1.持續專業發展(CPD):教師參與專業培訓和進修課程,提高專業素養。
2.反思性教學:教師定期反思教學實踐,改進教學策略。
3.同儕交流與合作:教師與其他教師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成長。
4.工作坊和研討會:定期舉辦專題工作坊和研討會,提供學習和交流平台。
5.教師學習社群:通過線上和線下社群,促進教師間的協作和知識共享。
6.專業指導和輔導:為教師提供專業指導和個性化輔導,幫助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六、檢討與建議(活動反思檢討):
1.教師間應綜合知識應用:教師在專業成長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語言習得、兒童認知發展和運動心理學的知識。這種多學科交叉的方式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持續學習和應用最新研究成果,以保持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和有效性。
2.採取個性化教學策略:不同學生在語言習得和認知發展上的進度不一,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差異化教學方案,教師需要具備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的能力,以應對不同的教學場景和學生需求。鼓勵教師探索和實驗新的教學方法和工具,如使用視覺輔助技術來提升運動心理學中的動作學習。
3.反思性教學實踐:教師應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識別成功和不足之處,並根據反思結果改進教學策略。借助學生的反饋來調整教學方法,確保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相符,通過教學實踐檢驗新理論和新方法的有效性,逐步完善教學模式。
4. 同儕合作與專業社群:教師之間的協作和經驗分享有助於共同成長。建立專業學習社群,促進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如在教學中遇到困難時,同儕的支持和建議能夠提供寶貴的幫助。 利用集體智慧,集合多方意見和建議,找到最佳教學解決方案。
5. 持續專業發展: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持續參加專業培訓和進修,保持教學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將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實際教學經驗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教師亦可 參加多樣化的培訓活動,如工作坊、研討會、在線課程等,拓寬知識面和技能範疇。
活動場次四
一、活動資訊:
主題:教育科技與學生認知發展-在數位學習中的運用
講者:江俊漢
時間:7/23 12:10-13:20
地點:線上會議
二、出席人員:社群成員 5 人,非社群成員 0 人,學生 1 人
三、活動內容:
1.序幕,陳明聰教師詳細闡述了教師社群的未來走向,並誠摯邀請各位師長共同制定研究主軸。
2.江俊漢教師為本日社群做開場介紹,聚焦於「教育科技」、「數位學習」等相關議題
3. 龔書萍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語言與靜態描述之間的整合,並通過眼動追蹤之研究」;社員針對龔書萍教師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3.江俊漢教師進行文獻探討與分享,主要探討內容為「字型知識對識字的影響與應用」;社員針對江俊漢教師的分享雃給予回饋並進行提問
4.教師們共同制定下學期社群日的排程與討論內容,並根據每位教師的專長,討論未來可能的研究走向
5.結語,總結本日的討論內容,並對於本學期探討主題進行回顧與反思
四、活動Q&A:
(1)Q:關於「語言與靜態描述之間的整合」,要如何證明比喻語言(特別是虛構運動)對場景感知的影響?
A:研究顯示,比喻語言中的虛構運動描述(如「道路穿過沙漠」)會引發運動的心理模擬,影響眼動模式;當虛構運動描述與困難地形描述結合時,會加強視覺掃描行為,反映出心理運動模擬的即時性影響。
(2)Q:如何解釋識字困難與字型知識之間的關聯?
A:識字困難(或閱讀障礙)與字型知識密切相關。研究表明,識字困難的個體在識別和處理文字字型方面存在挑戰。他們可能難以形成穩固的字型知識,這對於流暢閱讀至關重要。缺乏字型知識會影響他們對單詞的辨識速度和準確性,進一步影響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加強字型知識的訓練被認為是改善識字困難的一種有效方法。
五、本活動與教師成長之相關分析或具體方案之說明:
1.資源獲取: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術資料,幫助教師更新知識。
2.專業發展機會:線上工作坊、研討會和課程培訓,使教師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3.教學工具:數位工具和平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參與度。
4.協作交流:促進全球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分享教學經驗和最佳實踐。
5.個性化學習:根據教師的需求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六、檢討與建議(活動反思檢討):
1.技術應用效果:評估數位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效果,並分析哪些技術最能促進學生的參與和互動。
2.學生認知發展:觀察和記錄學生在數位學習中的認知發展變化,也需要比較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3.個性化學習:評估個性化學習方案的實施情況。分析個性化學習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效果。
4.數據驅動的決策:利用學習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根據數據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5.師生反饋:收集學生和教師對數位學習活動的反饋,最後總結反饋意見,提出改進建議。
6.技術支持:檢查技術支持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了解技術問題對學習活動的影響,提出解決方案。
7.未來改進:根據反思結果制定具體的改進計劃。規劃未來活動的技術應用和教學策略。
一、社群活動概述:本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為「腦科學研究社群」,討論範圍涵蓋了多個與教育、語言、神經科學及相關領域交叉的主題。以下為本學期社群討論之內容,1.偏鄉教育現況 2.教育及語言與神經科學跨領域 3.語言習得 4.兒童認知發展5.運動心理 6.教育科技與數位學習社群教師希冀能通過對於科學的理解,提供給學生更佳的學習體驗。
二、整體活動執行成果效益:
1.提高教育資源平等:在偏鄉地區推動資源分配和師資培訓,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並開展培訓工作坊,提高教師對偏鄉教育現況的理解與應對能力。
2.跨領域專業發展:通過語言與神經科學跨領域講座,提升教師對語言習得的神經基礎的理解,增進教師在教育策略中的神經科學應用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兒童認知發展支持:提供有關認知發展的最新研究資訊,深入探討兒童認知發展過程,幫助教師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4.推廣運動心理學應用:分享運動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促進身心健康與學習成效,提供運動與心理健康的實踐指導,提升學生的全人發展。
5.促進數位學習創新:介紹最新教育科技工具及其在數位學習中的應用,提升教學質量;討論數位學習對學生認知發展的影響,幫助教師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
6.知識分享與社群互動:透過社群討論與經驗分享,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互相支持,共同解決教學中的挑戰與問題。
三、社群召集人及成員之意見與回饋:
社群召集人回饋:
1.對成員的積極參與表示感謝,認為社群活動激發了教師的熱情與專業成長。
2.表示未來將持續邀請更多專家,進行跨領域的深度分享,提升社群的學術氛圍。
3.強調社群將繼續推動資源平等,特別關注偏鄉教育問題,並尋求更多支持和合作。
成員回饋:
1.許多成員表示,通過社群活動,對偏鄉教育和語言習得的神經科學基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成員對運動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表現出濃厚興趣,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相關資源和活動。
3.部分成員建議增加更多實踐性活動,如教學案例分享和實地考察,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繫。
4.成員們讚賞社群提供的數位學習工具介紹,表示這些資源對提升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
5.許多成員反映,通過社群的交流與討論,他們感到專業知識得到了提升,並且增強了教學信心。
6.有成員提出希望社群能有更多機會進行跨領域合作與研究,進一步拓展知識和實踐範疇。
四、社群反思檢討:(如社群活動是否符合教師所需,對於教師自我成長的助益,或活動執行之困難處等)
1.活動內容多樣性與深度:
2.跨領域專業發展的持續推進:
3.偏鄉教育的實際支持:
4.運動心理學與教育結合的深化:
5.數位學習資源的效用提升:
6.社群交流與合作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