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國際學者協同教學:管理學

立嘉義大學國際學者協同教學課程教學計畫補助成果報告

課程名稱

管理學

開課單位

企管系

開課學期

112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程學分數

3

授課教師

吳泓怡

修課人數

62

協同教學學者姓名

I-Shuo Chen(陳怡碩)

協同教學時數

4

 

 

課程實際執行對應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終結貧窮

3.健康與福祉

5.性別平權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11.永續城鄉

13.氣候行動

15.保育陸域生態

17.多元夥伴關係

2.消除飢餓

4.優質教育

6.淨水及衛生

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2.責任消費及生產

14.保育海洋生態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非必填,可複選]

詳細說明請參考教育部永續發展目標(SDGs)教育手冊:https://bit.ly/3JF93Co

培養學生之關鍵

能力[非必填,可複選]

STEAM領域

■跨領域

□社會參與

■人文關懷

□自主學習

■國際化

■問題解決

課程執行情形

課程成果摘要

本課程旨在提升同學之創造力、國際視野;以增強決策分析能力、領導力,以及溝通與團隊合作管理技能。陳教授從探討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相關基礎理論開始,再帶入進階管理知識與最新議題。課堂中鼓勵學生互動參與,並發揮創造力於議題的討論中,引導同學思考如何應用ChatGPT、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等提升工作投入和應對傳統人力資源的改變,同時也討論AI技術應用的道德及社會責任問題,並增強企業永續管理與發展的觀念,使學生反思新興科技的影響,及其於管理決策暨分析能力之運用。此外,藉由與學者的課堂互動及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國際管理知識發展趨勢,進而瞭解相關最新資訊技術應用的企業管理議題,啟發學生探索新興科技對組織變革之影響,亦即協助學生在面臨複雜的全球化環境時,從中學習如何解構、導入、再融合相關管理知識,優化自我領導力,以及精進溝通協作技能。

本國際學者協同課程除提升學生管理決策、領導、團隊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外,亦培養其敏銳洞察力、社會責任道德意識,以及永續發展理念,特別是拓展全球視野。而此些能力的提升將成為同學未來職業生涯重要的支持,使之在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整體而言,這次國際學者協同教學不僅讓學生們獲得寶貴的管理知識,全程英語授課也為他們在全球化升學或就業潮流中奠定了適應基礎,讓同學更有信心迎接未來生涯規劃的挑戰。

課程執行效益

1. 請敘述課程具體成效(學生反饋): 

  1. 此課程讓我深刻體會,需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2. 經由和國際學者的互動讓我們瞭解AI對於人類的影響,以及找到如何跟AI共存的生活型態。
  3. 課堂小組討論讓我學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尊重並接納不同觀點,最終達成團體共識。
  4. 透過線上答題方式能更有自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互動方式增加學樂趣並讓我們更加投入課堂。
  5. 感謝與國際學者的用心教學,讓大家獲得寶貴的經驗。
  6. 學者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艱澀的理論,帶領我們聯想生活中有哪些遊戲、電影和人力資源息息相關,讓知識具體化。

2. 請敘述質化成效或量化成效:

(1) 發展教材之數量:     2  

(2) 開發評量工具之數量:_____

(3) 發表教學實踐著作之數量:_____

(4) 學生實作作品:_____

(5) 學生成果發表會:_____

(6) 學生專題報告:     2  

(7) 成果影片:_____

(8) /後測分析報告(內容簡述)

(9)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

探討進階組織行為理論.jpg
 探討進階組織行為理論.jpg
探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jpg
 探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jpg
學者與學生進行互動.jpg
 學者與學生進行互動.jpg
課堂議題小組討論.jpg
 課堂議題小組討論.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