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生物資源學系蔡若詩助理教授
學生:蕭O慈、梁O君、陳O昇、呂O儀、賴O恩、張O婷
日期:113年6月30日-7月11日
訪問國家/城市/機構:韓國/首爾市、京畿道漣川郡
首爾大學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慶熙大學 Kyung Hee University
活動成效
本次所申請的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計畫,計畫名稱為「韓國遷移猛禽繫放教學工作坊暨首爾大學及慶熙大學國際研究交流」,由生物資源學系蔡若詩助理教授在113 年暑假帶領6位國立嘉義大學學生(3 位研究生、2 位準研究生及一位大學生)至韓國進行為期12 天的交流活動,行程分為前半的學術交流及後半的猛禽繫放工作坊。此趟也邀請3 位台灣猛禽研究會研究員一同協助猛禽繫放教學工作。
第一部份的學術交流首先安排本校與首爾大學及慶熙大學師生進行三校聯合專題討論,在半天的會議中共有2 位教師、1 位研究員及8 位學生進行11場的口頭報告。專題討論由首爾大學森林學系崔昶溶博士(Dr. Chang-Yong Choi)開場說明此行交流計畫的緣由及規劃,之後由本人分享近幾年來的赤腹鷹遷移生態學成果,再由慶熙大學生物學系金漢圭博士(Dr. Hankyu Kim)介紹灰面鵟鷹在韓國的歷史紀錄及分布預測。之後同學們及台灣猛禽研究會成員也分別進行研究論文的報告,範圍從猛禽生態及族群估計、黑冠麻鷺及番鵑繁殖生態、自動相機研究及草鴞食性各生態層面,中韓雙方老師及同學們也有許多的提問互動及交流。
專題討論後拜訪崔博士主持的野生動物研究室,參觀相關野生動物研究標本,包括從南極所帶回的企鵝標本。隔天至慶熙大學進行交流,參訪了金漢圭博士主持的鳥類研究室,並參觀頗負盛名的自然史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在博物館館長的帶領下,也進到一般不對外開放的收藏區進距離觀察各式鳥類標本,包含1960 年代自台灣採集之標本。
第二部份在兩位教授的協助下,前往韓國北部接近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Zone; DMZ)的京畿道漣川郡進行猛禽繫放課程,實際協助遷移猛禽衛星追蹤的研究工作。在基礎的教學課程後,大家分成5 組進行野外操作。要能成功捕捉鳥類,需要了解鳥類行為並熟悉陷阱的操作,因此由多位有經驗的老師及研究員帶領學生進行。在一週的時間內,成功捕獲25 隻赤腹鷹及13 隻灰面鵟鷹,並進行基礎測量及衛星發報器的安裝,學生也有充份的機會進行實務練習。
活動成效
活動成效分別從教師及學生兩個層面探討對國際化的影響
1) 教師部份:
本人與崔博士自2019 年即開始進行赤腹鷹遷移生態學合作,也於2019 及2023 年進行兩次的出國移地研究(2020-2022 年因疫情暫緩),此次更從三個層面深化合作。首先,前兩次因經費限制團隊成員都僅止於研究助理,此次擴大規模包含雙方的研究生及大學生,除研究外更強化教學及技術傳承面向。其二,此次有慶熙大學的金博士加入團隊,鳥類生態專長的他讓團隊網絡更擴大。最後,除了原本研究的赤腹鷹,這次更增加灰面鵟鷹的遷移生態學研究,這兩個物種是台灣過境期數量最多的前兩名物種,在韓國繫放的個體將在秋季經過台灣南下度冬地,從實務層面上加深三校間的學術合作。
與此兩所韓國頂尖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也有助於提升本校師生的學術競爭力,同時促進跨校國際學術合作和交流。在本次交流中,本人也已邀請崔博士及金博士明年四月至台灣參與由台灣猛禽研究會(本人為常務理事)舉辦的亞洲猛禽研究保育網絡研討會(Symposium of Asian Raptor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Network, ARRCN)。兩位也應允將藉此行機會南下拜訪嘉義大學進行互訪,除了將至生物資源學系進行公開學術演講,也有意拜會校方,討論未來協同授課、暑期野外訓練、雙聯學制等可能合作機會。兩所大學在雙語教學、國際合作及國際生招募上都有值得本校學習的經驗,有助於本校的教學國際化及國際生招募。
2) 學生部份:
此次的交流活動學生部份也有不同面向的學習,從6 位學生的成果報告中,規納出以下幾項與國際化相關的學習成果:
●雙語溝通經驗:本次交流活動中,學術報告以全英文進行,對學生來是不小的挑戰,但所有學生都順利完成第一次的英文學術報告,過程中都有很多的成長。此外在野外工作坊中,各組也都有台韓兩方的成員,訓練學生將專業領域內容以英文進行溝通,符合近年來政府推行English as the Medium as Instruction, EMI 雙語教學政策的核心價值,加強學生能以不同語言做學術專業上的溝通而增強競爭力。透過這樣的國際教學及研究交流,能快速加強學生英文口語表達及學術溝通能力,強化學生之國際競爭力。
●實地研究經驗:在春秋兩季雖然有為數眾多的遷移赤腹鷹及灰面鵟鷹過境台灣,但僅短暫路過。而此兩物種只在高緯度繁殖,在韓國才有機會進行繁殖相關的生態研究,這趟行程有助於將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研究,尤其是針對繁殖地的野外捕捉方法,在台灣都只能紙上談兵。此實地經驗不僅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文化體驗:經過近兩週與韓國師生的深度互動,雙方有機會交流學術、語言、生活等各層面交流。許多學生也提到過不同的食物讓大家體驗到不同的文化差異,這些都有助於提升英文溝通能力與擴展國際視野,並學習適應不同文化和環境的能力。
●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研究活動需要學生在團隊中合作,透過分組活動,學生在野外工作中練習分工、協調及領導能力,並從中互相學習。尤其在從跨文化的溝通中,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學生在團隊中協作和領導的技能。
提供未來參與學生建議
綜合學生回饋及本次執行計畫的成果,匯整下列的建議:
1) 對未來學生建議:
每位同學都強調英文溝通能力的重要,要勇於開口。如果英文能力好,不管是日常生活交流還是學術口頭報告才能更有效率的交流,也建議能將講稿背起來,能有更好的表現。此外,同學們也建議多準備能與對方聊天的各種主題,能夠交流更深入及自在。
對於學生在英文的準備,我在出發兩個月前開始與學生安排每週一次的英文對話練習,從自我介紹、興趣愛好、流行音樂文化等主題開始,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主題開始練習開口,並對給予英文表達及詞彙上的建議。此外也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嘉義國際英語演講會的例行會議,增加對英文表達及溝通上的接觸頻度。在學術內容的準備上,在協助簡報架構及內容後,也要求學生寫出報告內容的逐字講稿,再協助修正文法並進行報告的試講及練習。整體上覺得學口語表達上在出發前有不錯的進展,不過由於部分同學的學術報告內容較晚才完成,因此在後續講稿修正及口頭練習上時間不足,未來建議再更早開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