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國際交流補助成果報告-教育系洪如玉教授

國立嘉義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國際交流補助成果報告

計畫主持人

洪如玉 

職稱 

教授 

所屬單位

教育學系 

隸屬學院 

師範學院

交流時間

自112年 12月6日至112年12月9日 

參與成員人數

教師:    1   人;學生:  4 人 

合作交流機構

中外文機構名稱:奧克蘭大學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國家:紐西蘭           城市:奧克蘭 

活動成效:

質化說明 

  1. 有效提升教師國際化。 
  2. 有效提升學生國際化。 
  3. 大幅提升我國教育哲學國際能見度。 

量化說明 

  1. 有效提升教師國際化有效提升教師國際化:本計畫主持人於本研討會共有四場發表:1)與國際學者日本韓國學者共同組成論壇發表,在場聽眾均給予熱烈迴響;2)進行國際專書發表,介紹主持人所主編之國際專書(2023年由國際知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3)主持人與台灣教育哲學學會會員共同組成論壇發表,為會議重點強調論壇;4)主持人擔任會議主持人,主持國外學者發表。 
  2. 有效提升學生國際化:本計畫有五篇國際發表,主持人此次共帶領四位在學博士班研究生發表論文、一位於2022年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於虎尾科大兼任助理教授進行發表,有效促進學生國際化。 
  3. 大幅提升我國教育哲學國際能見度:本計畫支持下有五篇論文發表,與會者超過兩百位,四天會議促進實質交流,五位計畫成員與超過百位學者交流,未來將持續合作。 

學生學習國際交流成效報告 

學生姓名

黃*楟

系所 

教育學系 

交流時間 

自 112 年 12 月 6 日至 112 年 12 月 9 日 

學習成效說明 

本次參加 2023 年 PESA 第 51 屆澳洲教育哲學學會會議,為期四天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是參與各項哲學專題講座、研討,以及學生個人進行論文發表。本次年會由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洪如玉特聘教授帶領博士生進行一場 Panel 和學生個人的論文發表,對於個人學術知識和視野的增長都有極大的助益。主要學習成效說明如下: 

  1. 有助於瞭解國外哲學教育現況及整體推動方向:此 次 舉 辦 地 點 位 於 紐 西 蘭 奧 克 蘭 大 學 (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根據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 QS)發布的 2023 年世界大學排名,紐西蘭 8 所大學全部上榜,奧克蘭大學除了位居榜首,更是排名進入世界百大。因此,這四天在大學校區內除了感受到校園與奧克蘭市區交融一起,並無明顯分界之外,同時也認識研討會上來自各系所、領域專長研究學生,可以感受到國外研究學生對於問題討論的熱絡和踴躍,以及校內教學設施投入資源的情形。 
  2. 有助於認識紐西蘭毛利文化及教育重點:紐西蘭是一個極為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國家,然而紐西蘭對於毛利語的重視和落實保存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從街頭上隨處可見的毛利語和英語併用情形,在此次研討會中,每位紐西蘭講者都會使用毛利語開場、結語,甚至活動開場即向各國學者介紹毛利語和文化,每場研討活動結束後邀請各國學者共同歡唱毛利歌曲表達感謝和祝福,可以得知毛利語不僅是紐西蘭少數民族的語言,更是國家語言,也是每位紐西蘭國民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和融入生活的語言。 
  3. 有助於拓展博士班學習及教育人員國際視野:此次參加研討會期間,藉由個人期間對於國外學者的相處及觀察,除了與國外師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增進外語能力及國際禮儀以外,同時深刻感受到國際學者對於知識學習的專注與投入,也藉此增進個人對於紐西蘭奧克蘭當地的觀察體驗 

體驗活動及文化交流概況 

主辦單位在第一天開幕式引領與會人員到毛利人的集會所(Marae),並且藉由祈福歌曲等毛利民族儀式來作為開場,第一場專題演講由 Linda Tuhiwai Smith 演講「Reimagining the purposes and kaupap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 pedagogies in this place of Aotearoa in this time.」,藉由現場毛利屋的各種繪畫、圖騰和裝置、毛利語詞的介紹,引導聽者理解紐西蘭和毛利文化的教育哲學和教學方法。同時每天有許多與國外學者互相認識、交流對話的機會,藉由休息及用餐時間互相介紹彼此的專長、研究興趣和主題是一件很有趣的過程。 

在本次研討會中安排的「keynote」中,邀請到哲學大師包括 Marshall Lecture、Anna SparrmanGert Beista 及 Michael A.Peters 等人,分享教育觀點的哲學觀(對於世界的態度、哲學家對世界的看法等等),能夠親身體驗哲學大師們對於教育和哲學觀點的闡述,真的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經驗。在教育哲學專題「Spotlight Panel」部分,亦有日、韓、臺灣及紐澳等各國教育哲學專家學者的分享,可以一次性和主題性的方式,了解各國關注的議題和研究興趣,此次我國學者部分由本校教育學系洪如玉教授及臺灣學者、學生們共同分享從「Place (人與地方關係)」的觀點出發的各式教育觀和教學方法,包括著重聲音對人影響的音景(soundscape)、幼兒教育重視感官的統整教學及從攝影談學童藝術教育、以及東方繪畫美學的教學等。 

另外研討會亦於同時段有多場各國博士生或是研究學者各自發表的專題「Breakout Session」,包括學生本人在研討會第四天發表的論文,同場次尚有紐西蘭博士班學生的論文發表。研討會也在最後一天綜合辦理一場思想訓練的課程「Colloquia」,讓與會人員思考及討論理想的教育系統(Education system)、學校設計(School design)課程與教學(Curriculum, Pedagogy & Assessment)、教師教學型態(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等形式,並在最後一天晚上舉辦了晚宴,活動上除了頒獎肯定論文或研究表現優異學生,另外亦很歡樂又熱鬧的讓各國學者和研究生在此場晚宴上進行各式的對話交流。 

提供未來參與學生建議 

1.   實地參與學術研討和交流有助於深入瞭解國外學者思想內涵:身為研究者角色,對於他國和學術思想的認識均應盡量保持客觀和深入探究,即便如今大眾媒體及網路資訊發達,學術研究工作仍應跳脫單一平台資訊或單一管道的限制,避免閉門造車並受個人主觀偏見影響。因此,此次親自到國外學校參與學術研討會,雖深具挑戰性,但能有機會與國外學者進行對話交流,確實對於個人學術追求有所助益,台灣研究生常受限於語言能力,怯於踏出舒適圈,但倘若克服心理障礙投稿國外研討會並用英語發表,確實有助於個人成長。且參與他國學者論文發表,亦能深入思考及交流,可藉由類似主題或領域的研討,進而省思自身研究現況和方向,並有助於個人視野之開展。 

2.   進行國外學術交流之省思: 

(1)應持續提升個人英語能力的與知識精進:無論是學術精進或是交流所需,身為研究者,個人英語能力之提升仍是學生應持續加強的能力,如此在進行相關學術交流活動時,方能溝通無礙且不受語言侷限,且更能有助於個人智識的增長。 

(2)效法國外學者專注哲學和教育議題等思辨的深入探討:此次學術研討會匯集各國專精及對教育哲學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和研究者的實體交流,讓人有感於國外學者對於探求學問的熱情。我國的學術研討會形式大多辦理 1 至 2 天,但以 PESA 紐澳研討會而言,因為屬於國際研討會等級,因此含開幕儀式共 4 天,內容涵蓋 Keynote speech、Panel 專題、Break section 等項,十分充實和多元。但學生認為與我國研討會最大的差異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知識交流」。因為每場專題和分享後總是穿插著休息時間,讓與會人員能利用buffet式的用餐或是Cocktail Function 形式,無形中促使大家能以自然輕鬆的形式交談、分享跟連結,也瞬間打破僵固的純粹上課聽講的模式。甚至還有書本發表會(Book Launch and Poster Session)讓各國學者能分享推廣自己的研究和產生,真的是很有趣的一種形式。因為這樣“不趕時間”的規劃,因此每天研討會行程總是到 7 點半,甚至最後一天的晚宴時間也交流到 10 點半,在這短短幾天時間,均能讓學者和研究者之間更加充分的認識和交流,每年固定的模式也可以養成大家保持情感和知識上的聯繫,學生也因此結識幾位國外學者並與之對話,這無疑是讓人感到很有收穫和享受研討會過程的主因之一。 

(3)應具體落實原住民或本土文化的保存和融入,而非淪為表面:眾所週知的是,紐西蘭是一個極為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國家,因此,對於入境要求相對嚴格,避免外來旅客破壞身處的環境。然而令學生更印象深刻的卻是紐西蘭對於毛利語的重視和落實保存。除了從街頭上隨處可見的毛利語和英語併用情形可見一般,另外此次研討會中,每位紐西蘭講者都會使用毛利語開場、結語,甚至活動開場即向各國學者介紹毛利語和文化,每場研討活動結束後邀請各國學者共同歡唱毛利歌曲表達感謝和祝福,可以得知毛利語不僅僅是紐西蘭少數民族的語言,更是國家語言,也是每位紐西蘭國民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和融入生活的語言。紐西蘭人民普遍認為身為外來者,每位國民必需尊重和保護原先居住在當地的毛利人,並且他們均自學前階段即學習毛利語言和文化,每當我詢問紐西蘭人,他們毫無例外地表示毛利語是他們必學的語言,並且將努力保存毛利文化視為重要的事項。 相較於我國,即便對於原民文化同樣予以重視,並且極力保障原住民族相關福利,但對於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卻未真正融入到每位民眾生活當中,或許困難在於語言種類太多,但無論閩南或客家、原住民族,可知保存文化的重要關鍵絕對是在語言,我國目前以自由選修的方式讓學生學習,真正深入理解文化的部分卻很匱乏,紐西蘭模式無疑是值得我國對於原民(或閩南、客家等)語言和文化保存和推廣學習的對象。

對本計畫之建議 

1.對於我國教育應思考如何深化和落實本土化(indigensing 

正如同先前提到的毛利文化和語言的「紐西蘭模式」,網路上甚至查得到毛利語字典,學生也在短短幾天學會幾首朗朗上口的毛利歌曲和單詞,並瞭解到毛利文化極為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禁讓人反思我國在投入龐大經費和資源推動國際教育、本土化教育的此時,很多模式卻顯得不夠深入和過於淺薄。無論所謂國際教育或是本土化教育,均應該讓人打從心底的喜愛和接受與自身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但我國卻過於強調績效和KPI,例如要求多少小時的教學,因而忽略真正重要和有價值的核心意義—任何的語言和文化都必須先學會尊重和理解,並進而達到喜愛、接受的部分。 

當我國政府永遠只停留在學習時數和學生人數有無達到目標的階段時,學生就永遠都只能學習到淺薄、基本的詞彙,很難能理解原民文化對於土地的熱愛和與自然共存的價值,或是閩南、客家文化對於家和血緣的重視、以及這些民族文化之間的殊異。因此,在我國相關語言文化的教育政策,建議政府應釐清並凝聚國民對於我國多元文化的認同,且不應過於急功立意或過度追求績效,才能更深入的推廣蘊含其中有價值的文化。 

2.對於教育行政事務和相關形式的鬆綁負擔減輕減少一人多任務的現況

在參與此次研討會過程中,關於人力運用是讓學生印象深刻的部分。儘管辦理四天的國際研討會,活動涉及邀請和彙集多國專家學者的資料、安排場地和流程等繁複細節,但主辦單位除了報到和晚宴固定動用在校研究學生和行政人員之外,似乎並未額外動用到許多行政人力和學生志工,例如茶點時間均交給外匯公司處理接待和餐點,每場論文發表除了安排主持人外,並未額外分配場控人員控制時間和設備,雖然偶而發生稍微超時或設備失靈情形(如學生個人發表場次),但多數參與者並不會因此抗議或不諒解,反而均能寬容看待及盡力配合。 

相對於我國,無論辦理學術研討會或是任何教育活動總是注重細節、控制時間分秒不差、為預防設備出錯必須多次檢視場地和進行排演,雖能因此使研討會順利按時完成,但卻也往往耗費許多包括學生或是行政人力,國外研討會對於如何有效減輕行政負擔的做法和心態似乎值得我國(無論是主辦或參與者)參考學習。 

同時也讓人思考國內研討會是否能讓參與者更深入、專注的進行學術交流?或只是趕場式的上課聽講?當我國總是必須要求教授或學生身兼行政事務時,是否能使之同時專注、全力的投入所謂的知識學習?這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省思的部分。 

3.對於我國教育行政人員及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之支持措施

即便此次研討會是「哲學」研討會,但可見參與投稿發表的國外學生來自各個不同專長領域和關注議題,可能是藝術、科技或生態,並且參與狀況十分踴躍,顯見國外對於「哲學」的定義和重視不如我國狹隘,因為學術研究重點在於思考的過程,以及對於生活環境的關心和影響,而多元、豐富的思考觀點也能促使研究者的觀點不侷限自我,畢竟所謂的研究或學習都不應閉門造車,而應該增進與他人和身處環境的互動和連結。因此,建議我國應鼓勵並強化教育行政人員及研究生踴躍參與國際學術活動,除了補助參加國外學術研討會繳交之報名費及相關交通、生活費等,或者可針對表現優異學生給予額外鼓勵或獎勵措施,以提升我國研究者參與國際學術活動之意願。 

學生學習國際交流成效報告 

學生姓名 

丁*怡

系所 

教育學系 

交流時間 

自112年12月6日至112年12月9日 

學習成效說明

  1. 英語能力提升:於本研討會前,即規劃並安排線上英語課程( Funday)、閱讀整理英文文獻及先於國內研討會以英語進行論文發表。 
  2. 主題論文撰寫與發表:深入閱讀、思考與理解 Heidegger 本真性(authenticity)意義,並在質性訪談中,深入了解身心障礙者家長生命中的存有結構以進行論文內容之詮釋與撰寫,並以英文全程發表,將個人所屬語言系統之教育觀詮釋予國外人士,並呈現自行規畫製作之蔡傑教育短片,使與會者的感知更為深刻。 
  3. 在第 51 屆亞澳教育哲學年會中,與多國學者及博士生學習,延展多元教育觀點,在不同語言與文化薰陶中,增進思想深度與廣度。 

體驗活動及文化交流概況 

參與活動說明、與當地或其他外國學生或民眾之文化交流經驗分享 

  1. 住宿於奧克蘭大學附屬之Waipā rū rū     Hall(學生中心),親身參與當地生活與文化。 
  2. 與日本大學學者Gerald思辨台語、一般中文與日文之語言結構的趣味性。 
  3. 與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王同學分享及交流兩岸教育制度的異同。 

提供未來參與學生建議 

  1. 鼓勵未來碩博士班學生積極參與國外研討會,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學習應用外語能力,在敞開心胸與不同領域、族群、文化人士交流中,進行觀察、理解、思考與辯證。 
  2. 中華文化所推崇之尊師重道精神,與西方學者Serres所言教師為知識傳承之載體應該為教育學習者與工作者所深刻銘記於心。 

對本計畫之建議 

感謝提供珍貴資源,讓研究生更安心到國外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增廣學能及人生經歷。 

學生學習國際交流成效報告 

學生姓名 

詹*明 

系所

教育學系

交流時間 

自112年12月06日至112年12月09日 

學習成效說明

此 次 PESA(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 會議主題是「Place」,這次我與四位老師透過台灣的觀點探討關於台灣的地方教育學,每個人發表都各有特色,而我是從音景為出發點切入地方教育學。發表中所得到的回饋卻無比的寶貴,例如:韓國學者認為從聲音角度的進行地方教育是特別的,也讓我學習到在韓過的聲音教育,也有設計相關課程。這一點使我也想要為臺灣設計音景相關課程,希望這會成為我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另外,我也從別人的發表中吸收許多有趣的學術知識並且思考能否與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跨領域的發展,例如:走路哲學是由奧克蘭大學的 Sean Stourm 教授發表,在發表的過程中講者還讓我們按照他給的指示卡片進行走路的活動。以及一位日本留學著研究生 Xing Shuyu所發表的「Pure Gift」,我也想嘗試看看能否與自然生態能夠有研究的相關性。這一次的研討會也有許多人提及關於「Phamakon」一詞,大部分的講者也都發表與科技相關的題目,但我認為或許我可以將這個詞與我的研究領域「音景美學」進行研究。 

學習成效說明 

此 次 PESA(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Australasia) 會議主題是「Place」,這次我與四位老師透過台灣的觀點探討關於台灣的地方教育學,每個人發表都各有特色,而我是從音景為出發點切入地方教育學。發表中所得到的回饋卻無比的寶貴,例如:韓國學者認為從聲音角度的進行地方教育是特別的,也讓我學習到在韓過的聲音教育,也有設計相關課程。這一點使我也想要為臺灣設計音景相關課程,希望這會成為我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另外,我也從別人的發表中吸收許多有趣的學術知識並且思考能否與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跨領域的發展,例如:走路哲學是由奧克蘭大學的 Sean Stourm 教授發表,在發表的過程中講者還讓我們按照他給的指示卡片進行走路的活動。以及一位日本留學著研究生 Xing Shuyu所發表的「Pure Gift」,我也想嘗試看看能否與自然生態能夠有研究的相關性。這一次的研討會也有許多人提及關於「Phamakon」一詞,大部分的講者也都發表與科技相關的題目,但我認為或許我可以將這個詞與我的研究領域「音景美學」進行研究。 

體驗活動及文化交流概況 

Kia Ora!是毛利人的問候語,這次研討會舉辦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也因為有許多毛利人以及他們的文化受到重視而被傳承下來,因此在研討會第一天的開幕儀式上除了介紹毛利文化之外,我們也體驗毛利的慶典儀式,開幕儀式中我們所有人被帶到奧克蘭大學毛利學院的集會所中進行,儀式過程中有歌頌、有對話、有感恩,在每一次的重要儀式或重要講者發表結束時,都必須要唱一段歌曲,例如:《Te Aroha》,因為毛利人是透過歌曲給別人祝福(愛、希望…等)。 

另外這次的研討會有許多不同國家的人參加,其中也認識了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地方的人,與他們的聊天過程中,除了聊各自的研究領域也有討論到當地的風俗民情,例如同樣是亞洲地區,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的吃飯禮儀的不同,以及講話方式的不同。

提供未來參與學生建議 

對於未來想要參加的同學我非常強烈的建議在我們就讀學校期間一定要參加一次國際研討會,不僅僅是提升自己對於學術的眼界,更提供我們能夠在學術界獲得支持與幫助,就像此次的研討會還特別為研究生們提供線上討論會,能夠定期在上面討論關於研究的相關問題以及寫作方法,使研究生在研究的路上不會感到孤單。 

對本計畫之建議 

希望未來學校還能夠持續將這樣的計畫辦理下去,對於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是一個拓展眼界的計畫,使學生能夠受到更多的支持,並且帶領學生了解更寬廣的研究方向,而不只是侷限於臺灣。 

學生學習國際交流成效報告 

學生姓名 

江*霙 

系所

教育學系

交流時間 

自112年12月6日至112年12月9日 

學習成效說明 

  1. 第 51 屆亞澳教育哲學年會中,與多國學者及博、碩士生學習,學習到許多新的教育哲學理論,了解不同文化多元教育觀點,透過與其他學者交流發現新的研究方法或教育觀點,豐富自己的博士論文,特別是在Heidegger的理論。 
  2. 本研討會前,即規劃並安排英語課程,英語能力提升閱讀及聽說能力。整理英文文獻及先前國內研討會發表之文章整理,以英語進行海報口說發表。 
  3. 深入閱讀、思考與理解Heidegger存在意義,透過與其他學者博碩士生的互動和討論中學到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論文中的問題,有助於提升自己批判思考能力和深入理解和分析複雜的Heidegger哲學概念。 

體驗活動及文化交流概況 

  1. 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一起討論哲學、共同問題的挑戰,不僅能提供新的視角,也有助於培養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2. 邀請在教育哲學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學者進行演講、分享他們的見解和經驗有助於從專家的角度獲取知識和靈感。 
  3. 透過參加研討會,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性與來自世界各地學者交流,深入他們的文化、教育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是有助於實踐自己的學術專業研究多元視角。 

提供未來參與學生建議 

  1. 事前準備: 了解演講者的專業背景及研究領域。 確定會議研究的日程及主題。 
  2. 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國外研討會,在會議中學習應用外語能力,敞開心胸與不同領域、族群、文化人士交流中,進行討論、分析、思考與分享經驗。 
  3. 建立聯繫: 收集聯絡方式保持聯絡這對未來學術發展非常重要。 
  4. 跨文化交流: 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參予者保持開放態度了解他們的觀點,不僅是學習的機會也是成長的機會。

對本計畫之建議 

感謝此計劃提供學生在出國經費上的壓力,有機會到國外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增加學術交流機會、增廣見聞、提升學生國際交流經驗。